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18年后,“00”后与“10”后已是风华正茂,成为我们国家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推动着社会迈向更广阔的未来。2035年,他们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听听这些惠州学生脑洞大开的未来生活。
满街太阳能汽车海底安垃圾回收器
姓名:李橦(五年级学生) 年龄:10岁
“到了2035年,走在街上,再也看不到燃烧汽油的汽车,满街都是太阳能汽车,这车可酷了,只要太阳一照就自己发动,按照设定的系统驾驶,不用司机。海水清澈无比,没有任何垃圾,原来海底放了垃圾回收器,可以用来把垃圾回收。河流也安装了自动污水转换器,河里流淌着干净的水,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人们都悠闲地在河边散步。”《东江时报》记者骆国红
恒温仓作办公室机器人当助手
姓名:胡昊瑜(三年级学生) 年龄:10岁
“2015年我28岁了,有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一个巨大的恒温仓,利用太阳能和高科技,仓内湿度和温度随时调整为最适宜状态,非常环保。里面分成两部分,前面是办公休闲区,后面是收藏区。我在办公休闲区种了苹果树和葡萄。写书法累了,就可以看看绿色的植物;饿了,也可随手摘个苹果吃。当然,这些活都是我的机器人助手干的。它会帮我干许多活,如把我的书法作品放入收藏区,当我需要某幅作品时,它也能很快找出来。”《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成为武器研究者研制国之“重器”
姓名:户涵(八年级学生) 年龄:14岁
“2035年,我已是30出头的青年人,成为了一名武器研究学者。我的一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新型的国产新式武器上,我感到很自豪。我有了一栋房子、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一个上小学的儿子。那时候,中国的地铁和轻轨已经很发达了,乘坐地铁和轻轨可以很快地到达其他城市。”《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使用穿梭技术想去哪就去哪
姓名:巩汉瑞(三年级学生) 年龄:9岁
“2035年,我相信已经进入未来时代,那时科技会非常先进,穿梭技术大量应用,手里拿着便携式机器,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建造一个通道,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还想研发一种芯片,植入常见生物体,能够控制它们的大脑,做特工任务。”《东江时报》记者刘豪伟
坐上无人驾驶机环游世界不是梦
姓名:罗一恬(三年级学生) 年龄:8岁
“2035年,我坐在无人驾驶飞机上环游世界,我要坐着它去看看我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还有大英雄袁隆平爷爷;我还坐着它去看黄山奇石、美国粉红色的海豚。我的英语已经很溜了,出国到处玩。到时,我已经在享受智能家居。我的智能家居中,有一件是《喜洋洋与灰太狼之发明大作战》里的妙宝号,它能发明很多我想要的东西,其中一件是 "影子钓竿",这个竿子能把人的影子钓起来,变成泥人。这个影子泥人会听我的话,具备我的性格属性,但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东江时报》记者周智聪
考古使用云数据消失种族将“重现”
姓名:张军豪(五年级学生) 年龄:10岁
“2035年就是18年后,那时我28岁,应该是从事考古领域的工作,因为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科技经历了21世纪初的大爆发,解决了很多此前史上破解不了的难题,例如通过计算机数据,一些考古出来的古代文字已经能够翻译出来,人们对于曾经发生的事、曾经的生活甚至一些已经消失的种族或族群都得到新的认识和了解。”《东江时报》记者冯丽均
老师不用写黑板教学都是智能化
姓名:邓雅文(初一学生)年龄:12岁
“2035年,我会是一名老师。那个时候,老师上课不用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电教平台会把你要说的话记下来,并显示在黑板上;改作业或改试卷也会非常智能,学生做错的题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推送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应该加强。学校的安全也会得到提升,如课桌会自动对整齐,边边角角都是圆的软的,而且会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体形智能调节,让学生们上课时能坐得端正,保持正确姿势。” 《东江时报》记者冯丽均
二氧化碳成能源可为手机发电
姓名:柯惠斌(五年级学生) 年龄:10岁
“2035年,我们不再为汽车尾气而担忧,那个时候的汽车已经使用新能源,并且是悬浮式汽车,不但可在空中穿梭,还可以下海,永远不会堵车。我们所有的电器基本使用的是太阳能,那个时候已经可以完美利用二氧化碳,通过某个装置装在手机上,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为手机供能。当然,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人身安全是非常有保障的,我们家有一套全新的智能防盗系统,通过人脸甚至指纹等加密。”《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
上课不用到学校师生在家“面对面”
姓名:孟依然(初一学生) 年龄:13岁
“2035年,31岁的我是一名教师,那时,我已经不需要前往学校了,学生们也不用担心迟到,一大早急匆匆往学校赶,可以在家做个幸福的学生。因为科技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师生们只需各自打开一个屏幕,如临其境,就可以上课了。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预约,与老师进行一对一对话。此外,我不会给学生布置太多作业,根据每个学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布置作业,以及更多采取发视频口述答题方式完成作业,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东江时报》记者江勇龙
大学随时报考师生随地沟通
姓名:朱哲铭(初二学生) 年龄:14岁
“2035年,已过三十而立的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普通一天,我开始了常规学生家庭访行程。坐上无人驾驶汽车,喝着车载机器人准备的营养早餐。眼前的AR投影出备忘录:"您有一位学生今天预约报考北京大学。"如今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报考制度,学生可在任何时候提出报考意愿,在任何地方完成考试。我马上接通学生的个人通讯系统,就考试的事项与他沟通一遍。”
《东江时报》记者江勇龙
出门开家用飞机脚穿悬浮磁鞋
姓名:刘朴阳(四年级学生) 年龄:9岁
“2035年我27岁,可能是一名科幻小说家,正在家里写着小说,家里的家务活都有机器人做。那时候,我出门都不是开车了,而是开小型家用飞机,家里的楼顶就有飞机场。我在陆地上行走时,穿的是悬浮磁鞋子。我和朋友聊天也不用手机了,而是VR,一呼叫对方,他就像真人一样出现在我眼前。2035年,我也可能是一名科学家,现在的未解之谜——— 香巴拉、亚特兰蒂斯都被科学证明是真实的。而太空里将建有太空舱酒店,我们可以穿上轻便的宇宙服入住,一览太空美景。”《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空调像耳机小巧随身带
姓名:吴贯宇(初一学生) 年龄:12岁
“2035年,我已经30岁,到了而立之年,那时我已经博士毕业,在一家科技公司做董事,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前沿科技,那时候中国的科技惊艳世界,很多技术全球领先。我们会设计一款像耳机一样非常轻便的移动空调,让人们随时随都享受清凉。”《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
本版统筹 《东江时报》首席记者李向英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受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防孩子景区走丢再添“神器” 智慧文旅系统通过定位第三方 在孩子离开家长超过安全距离时即示警
惠州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团队。《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摄今年十一黄金周,杭州西湖一天走丢7个孩子的新闻引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