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建构游戏——— 赛龙舟。
美工区是孩子们自主选择活动的重要场所。
民间游戏活动——— 丢手绢。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动手和合作能力。
电商时代,如何增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看似无用的废旧材料,如何在幼儿综合能力培养中派上大用场?独特的本土资源,怎样培养出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师在开展幼儿活动中又有怎样的作用?近期,随着省级课题《幼儿园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顺利通过市专家组验收,一系列以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为方向的研究成果公布,彰显出惠城区35所幼儿园在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方面的独特思考,也揭开了“惠城模式”下,惠城区学前教育量质齐升的喜人画卷。
通过验收
200所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1月16日,历时两年多、参与实验的幼儿园多达35所的省级课题 《幼儿园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在惠城区教育局顺利通过市教科院专家评估组验收。
报告会上,惠城区教育局幼教股主要负责人、该课题负责人陈俊英从课题的基本情况、研究内容和方法、实施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五个方面向验收组专家作了详细的课题结题汇报。专家组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负责人和实验园园长们进行了精彩的答辩。
据了解,2015年,为普及并推动惠城区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教科研能力,经省教育厅批准,惠城区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幼儿园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课题立项为省级课题。课题实施以来,35所实验园围绕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开展实践探究、交流研讨、反思总结,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成果丰富。
课题组通过对常规区域游戏活动、创造性区域游戏活动、户外区域游戏活动、农村特色区域游戏活动等方面长达2年多的研究总结,逐步构建了“1+4”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模式。“1”就是幼儿园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出发,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即区域教学环境;“4”是以区域活动为底盘,结合各实验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设区域活动,建构具有幼儿园特色的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模式。
同时,实验区各园所还通过相互分享与交流、示范园公开观摩、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坚持长期而持续的研究,以点带面逐渐辐射的推广,引领了实验区幼儿园的课程方向,在实验区普及并推广了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全区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幼儿园从原来的8所,增加到200所;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中也专门增设了 “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区域游戏活动普及程度高。
成效显著
改变了幼儿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据了解,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区域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中的一种新教育载体和教学模式,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育教学方法,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及“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精神,改变全区幼教师的保育观念,惠城区教育局决定从开展“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出发,通过课题研究,重新架构幼儿园课程,合理安排幼儿一日作息活动时间,创设自主学习、游戏的活动环境,努力提高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安排孩子自主学习、游戏时间。
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总结,该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方面,多元互动的环境促进幼儿更加主动地学习;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想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专业发展水平。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在与专家、同伴、家长的互动中,研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师分析、反思的能力,对个案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进而带动了教研水平的提升。
此外,还促进了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各实验园通过讲座、微信平台、幼儿成长档案、开放日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区域游戏活动的内涵、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认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参与到活动中来,与老师共同探讨如何丰富区域活动材料、并动手制作教玩具,与孩子共同成长。
正因为这些突出成效,在报告会上,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管理中心主任张正凯,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饶淑园等5位专家一致认为,惠城区教育局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机会,深入研究《幼儿园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课题,借由两年间不断开展的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逐步改变幼儿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这些探索,同时也在逐渐促进幼儿园改变教育观念,提升幼教师专业水平,更新家长教育理念,为儿童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有效提升惠城区教育的整体质量。
由点及面
惠城学前教育展现内涵发展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多样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的顺利验收,不仅充分体现了惠城区学前教育的课题研究实力,也进一步彰显了该区学前教育的独特魅力。
据悉,近年来,惠城区委、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履行教育责任,大手笔投入资金,加快推进学校建设,配齐配足教师队伍,校际之间基本实现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基本实现“齐步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是蓬勃发展。
全面推进“增量提质”工程后,2015年该区创建“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成35所实验园,吸引河源、梅州、阳江、汕头、清远等地的同行前来学习参观,实现了办园水平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管理职能由监督向指导服务转变,教师队伍由达标向专业化成长转变等“三个转变”。
其中,为打造一支强教之师,惠城区重点实施了“强师工程”,大手笔投入加上配套实施了一系列“组合拳”。如设立专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将全体幼儿教师都纳入全区教师培训范围。近三年,对幼儿园各岗各类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专题讲座、跟岗学习等200多场次,参加培训教职工达5万人次。专任教师大专学历从2014年80.5%提升至92.21%,提升11.71%,教师学历水平、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惠城区幼儿教师队伍呈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得益于一系列亮眼成绩,省教育专项督查组到惠城区督查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时,高度评价了惠城区学前教育发展成果。督查组认为惠城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发展策略,以创新管理制度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全面实施“增量提质”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规范、内涵、特色发展。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戴建实习生邓依倩)记者日前从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价格监测中心了解到,受国际油价上涨和季节性需求等因素影响,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