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力强化创新型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合作进入共同发展新阶段,其要义在于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开放性区域协调创新共同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惠州必须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和建设,为大众创新创业者提供开放高效的工作网络和服务载体
培育创新主体。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惠州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大力强化创新型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高企培育行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抓住深圳东进战略的机遇,探索与深圳共建产业园区。加强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培育和建设,为大众创新创业者提供开放高效的工作网络和服务载体。
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进一步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应用教育,加快推进惠州学院理工专业建设,对符合惠州产业发展的理工类、经济类专业及承担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学科进行专项扶持,引导惠州学院和其他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在培育和引进上双管齐下。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流动、激励制度,构建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和人才创造活力。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才资源。据统计,当前大湾区有150名本地及双聘院士、16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和112个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惠州应将吸引这些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一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务实态度,以更灵活的机制实现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和利用。
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惠州创新环境
构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提升优势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通过转化中心优先吸纳高校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快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潼湖生态智慧区、357创新产业带、仲恺高新区、环大亚湾新区建设;高水平推动能源科技岛建设,把稔平半岛建设成为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整合全市多种能源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谋划建设现代物理与能源省实验室。
集聚创新资源。通过科技产业园建设、转移和高科技产业园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项目合作和科技平台建设,进行科技信息共享和合作;鼓励民间资本进行科技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建设,促进科技转移和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发达城市或地区的各类协会(如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商会、高校和研究机构协会、中介协会)的交流和融入,通过市场的力量和非正式形式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推动惠州尽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选取较占优势领域促成惠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发达城市或地区共同实施联合资助研究项目,充分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惠州创新环境。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面向港澳引进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面向深圳引进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惠转化;面向广州引进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惠创业就业。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在企业培育、专利工作、产学研合作、改善创新环境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以良好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加快聚集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建立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企业投资补助和风险制度;激励企业开展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实施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建行金融科技助力美好生活 硬币可自助存入纸硬币自助兑换机获客户点赞
越来越多市民开始关注并前来使用纸硬币自助兑换机。“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零钱兑换了!”建行城南支行传来一位小伙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