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大亚湾区拟建设深港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让其成为粤港两地产业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标杆园区,引入五六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型企业支撑、小微企业赋能”的企业生态,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形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链条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创新中心。
《大亚湾深港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正在公示。公示截止日期为12月10日,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在公示期限内,可通过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向大亚湾区科创中心反映。联系电话:0752-5581862。
据介绍,该《规划》是为了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同时,谋划大亚湾区产业发展新方向和新空间,推进规划建设大亚湾区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合作平台,根据大亚湾区管委会有关工作部署,由区招商局、区科创中心委托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编制。
背景 大亚湾先进制造业占90.6%
据预测,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800亿美元;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实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在2030年达到万亿,人工智能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红利的主导力量。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而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涌现了众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平台”,各地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好政策”。一方面,“大平台”
和“好政策”必将有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壮大,从而将孕育出更多的产业协同与配套需求;另一方面,也对大亚湾人工智能创新园区的建设运营,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导入造成一定竞争压力。
据介绍,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分布在各片区间呈现较为清晰的层级关系。广州和深圳作为龙头城市,区内产业园强调总部经济、互联网产业体系、上游智能研发等高端核心技术产业。而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高新产业园区则更倾向在中端制造及人工智能应用端上进行布局。大亚湾也应结合自身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石化产业方面的已有优势,着重在人工智能应用端上发力,协同配套广州、深圳、香港等龙头城市,实现湾区内各产业在不同环节和不同领域的协调差异发展,形成高效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网络。
2018年,大亚湾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已达到90.6%,在惠州各区县中排名第一,先进制造业由2013年的364.74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573.33亿元,实现近60%的增长。
作为惠州第一工业强区,大亚湾区在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领域表现突出,大亚湾区集聚了中海油、比亚迪、光弘科技、嘉瑞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工业”的融合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大亚湾区先后引进了匠韵智能、智享物流、耐力普科技、慧聪网等高端信息技术企业,其中,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慧聪集团总部于近期落户大亚湾,将逐步带动区内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
目标 采取“一园多区” 分三步建设
《规划》提出,以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创新型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前瞻谋划,建设大亚湾深港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该园区将采取“一园多区”的布局模式,总规划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位于大亚湾西部“塘横-塘布”片区,约10平方公里,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其中,到2022年,成为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项目。园区初期开发基本完成,引入一两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初步建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集聚一批创新成果在大亚湾区产业化,并申报省级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以智能产品和智慧服务为发展特色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成为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力争作为重点产业载体助力惠州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到2025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重点产业合作平台。园区中期开发基本完成,引入三四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集聚一批国内高端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及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创新成果,基本形成与深港等地创新协同格局,成为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基地。
到2030年,成为粤港两地产业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标杆园区。园区开发全部完成(建设用地开发约610公顷),引入五六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型企业支撑、小微企业赋能”的企业生态,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形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链条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创新中心。
产业优先布局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两大支柱产业
《规划》提出,大亚湾深港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与产业加速基地;惠州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大亚湾产业新动能培育基地。
围绕上述战略定位,结合大亚湾优势产业资源,聚焦创新应用与转化环节,大亚湾深港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将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技术引领,优先布局智能制造(产品实现)、智慧能源(场景应用)两大支柱产业,并与园区外慧聪总部等产业互联网项目相互协同,高效互动,配套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等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1+2+N”产业体系。
加大园区内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扶持力度
其中,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规划》建议,规划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专业园区,集聚一批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芯片、传感器等领域创新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技术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大园区内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扶持力度,培育独角兽企业。
加快引进一批知名联合研究院,集聚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积极引进香港及内地高校研究团队,校企共建人工智能研究平台,联合孵化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为大亚湾人工智能产业输送不竭动力。探索扶持机制、鼓励政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突破,深化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的区域合作。加大对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的优质研发团队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具备核心技术与产业研发丰富经验的人工智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准复合型人才。构建完善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横向以产业链为方向,纵向以产业领域为方向,实现关键节点资源共享,降低中小企业从事人工智能研发门槛。
提升生产方式及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
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规划》建议,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生产方式及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行为分析与事件识别等智能技术在智能硬件及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提高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智能装备的实用性、安全性。鼓励智能终端技术和产品与手机游戏、视频应用、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商业模式。
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无人工厂,形成智能柔性生产方式,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率智能生产。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发展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新模式,打破传统制造方式的约束,简化生产工艺。应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智能制造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管理示范基地。
在智慧能源产业方面,《规划》建议,对接大亚湾石化区和大亚湾核电站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构建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体系,以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储能和能源互联网为重点,构建面向区域的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配套大亚湾石化区及邻近核电站发展,推动化石能源、核能及新能源生产和利用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化石能源绿色、清洁和高效生产。提高能源发展可持续自适应能力,提升区域石化及能源产业综合竞争力,着力解决大亚湾石化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整合各类要素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及技术团队,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研发企业。
采写:南都记者 蔡雯 陈海燕
新闻推荐
惠州市多部门联手强力推动泥头车暨工地扬尘、跨区域倾倒固废专项整治 整治不手软 城市更洁净
冬日暖阳,行走在市区金山大桥,澄净的碧空中,朵朵白云悠然飘过,把天空擦拭得越发湛蓝;市区道路干净整洁,外地游客开车路过不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