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全市各大工地的施工现场,检查工地的城管人身影引人注目。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惠州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市区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4.7%,PM2.5、PM10分别较2018年同期下降12.0%、4.7%。
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全市城管党员干部的扎扎实实耕耘、夜以继日拼搏。今年6月,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主动请缨,用“执法+科技”的综合手段,深入推进泥头车暨工地扬尘、跨区域倾倒固废物专项整治(以下简称“三项整治”),有效消除扬尘乱象,守护了城市绿水青山、绿廊环绕的好风光,守住了人们怡然自得、安居乐业的好生活,让“惠州蓝”愈发光洁动人。
过硬作风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全市城管党员干部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为改善全市城乡环境、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建引领——
发挥战斗堡垒和“铁军”先锋作用
今年7月中旬一天,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执法监督一支队支队长黄坤明一边向同事交代即将去检查的工地名单,一边在手机上解答县(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关于“三项整治”的问题,忙得停不下来。
这已是近半年来城管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在市、县(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到了晚上,许多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很多人还在加班。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城管党员干部,进入工作状态就独当一面,成为猛将。佩戴党徽、面带微笑的城管党员干部们昼夜奔忙、奋力攻坚的场景,成为“三项整治”工作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新型泥头车更换率高达80%,全市348个工地安装检测设备……从“三项整治”的半年数据当中,看到这样的成效令人高兴。其中一大关键因素便是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铁军”先锋作用,以党建工作引领整治工作。
半年来,城管党员干部白天奔走在市区的各大工地,向工地负责人介绍安装设备的政策,耐心细致地解释监测设备的好处。晚上,还可能接到跨区域倾倒垃圾的线索,奔赴现场执法,有的党员干部打趣说,这半年微信好友里多了不少“线人”。
“从今年6月开始,加班成了工作的常态,有的时候晚上早点回家,家里人还觉得奇怪,说今天怎么这么早就下班了。”黄坤明说,机构改革后,执法监督一支队的职能有了较大变动,不仅增加了职能,还要牵头全市性的工作,特别是“三项整治”牵涉面大,需要做的工作格外繁多。
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庄娣仔告诉记者,之前掌握了市区一受纳场非法接纳外地垃圾的线索,但是该受纳场老板死活不承认,于是大伙从晚上9时在附近蹲点,整整等了3个小时,到深夜零时夜深人静,外地车辆才出现,运着满满的渣土垃圾到受纳点倾倒。人赃俱获,铁证如山,老板才无奈地承认接纳了外地渣土。如今该受纳场经营资格已更换,并有当地城监人员24小时值班,外地车辆再也不敢将垃圾倾倒至该受纳场。
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坚持把主题教育作为检验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牢抓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体现:有的党员因辖区工地未及时安装设备而焦虑得睡不着,有的干部每天与企业联系,时刻了解新型全智能密闭渣土环保车更新情况,有的工作人员不管风吹日晒,坚持在重要路段巡查……
“每当工作遭遇挫折、每当遭遇新的突发状况,看看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徽,不由地挺挺胸,它一次又一次让我重新充满斗志,勇敢面对工作挑战。”一位城管党员干部说。
■勇于担当——
主动申请作为泥头车监管执法主体
“三项整治有益于环境改善,有益于民生百姓,干净整洁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我们有机会参与,贡献力量,荣幸之至。”这是参与“三项整治”城管干部职工共同的心声。
11月5日上午,深圳市深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代表通过媒体公开向惠州市民道歉,他们将建筑垃圾从深圳偷运到惠城区文头岭片区实施乱倾倒,被接到群众举报的惠城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抓了个现行。该企业认识到错误后,愿意通过媒体公开道歉,表示将吸取教训,严格遵守城市管理规定,保证不再发生类似违规行为。据悉,外地企业因偷倒垃圾通过媒体向市民道歉,这在惠州尚是先例。而此时,负责协调实施抓获行动的惠城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林永钦却缺席了,他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原来10月26日,林永钦在路过市区某高速路口时,发现3辆外地泥头车,出于职业敏感,他敏锐地尾随上去,在小金河附近拦截下泥头车。其中两辆车司机突然逃跑,他在追逐过程中不慎摔伤,但他带伤继续追赶,最终在周边群众的帮助下成功抓到逃跑司机。
在“三项整治”战线上,工作人员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尽管城管工作经常需要外出,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激情燃烧,“5+2”“白加黑”日夜奋战。
上月底,龙门县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城南中队副中队长廖志明为了“逮住”在平陵发现的超载泥头车,从下午5时开始与泥头车车主玩起躲猫猫“游戏”。“行驶中的泥头车没法拦,车主发现我们开车跟着他,想甩掉我们就一直兜圈圈。”兜了3个多小时,泥头车车主知道这回是跑不了了,最终只好乖乖停下车来接受教育和惩罚。
“对于没有采取密闭措施、有撒落的泥头车,我们见一次抓一次。”龙门县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李剑彬说,他们的工作就像侦查员一样,紧盯泥头车,从白天跟到晚上,饿肚子是家常便饭。“保护生态是我们的命脉,守住绿色才能有更好发展。”软硬兼施之下,不少泥头车更换成了新型全智能密闭渣土环保车。
像这样遇到工作难题主动想办法,见招拆招,正是源于全市城管干部职工的敢创敢干、善作善为,还有他们的忠诚与信念、责任与担当,他们用信念扛起责任,用责任点燃激情。
此前惠州市对泥头车管理存在执法空白,为保证依法有效打击旧式泥头车,今年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敢于担当,主动申请作为泥头车监管的执法主体,挑起了管理泥头车的大梁;针对部分企业不及时更换泥头车问题,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从源头入手,不合规的车辆不予办理《建筑垃圾受纳(排放)许可证》,严控工地不可使用旧式泥头车运输;为进一步完善泥头车管理,惠阳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每一辆渣土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时掌握渣土运输车收纳、运输、排放全过程;针对工地未按要求落实整改措施,惠城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立即立案查处,并采取了管桩查封工地措施。
跨区域倾倒垃圾一直是管理难点。面对矛盾,惠州市城管人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破解困局。惠阳区在城市连接道路上安装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外地泥头车,便通知交警进行拦截;大亚湾区则对外包保洁公司进行考评奖励,通过市场机制调动外包公司加强巡查的积极性。通过严格管理,有效遏制了大型货车违法违规运输行为。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朱燕敏说,为官避事平生耻,越是艰险越向前,城管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群众受益——
激发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热情
“现在晚上再也没有大车经过村里,睡得踏实了,大部分泥头车很少抛撒渣土,环境干净整洁多了。”惠阳区镇隆镇高田村村民点赞道。
此前,高田村附近有一受纳场,不少车辆都在深夜前来倾倒垃圾,严重影响村民的休息,村民四处投诉反映情况。随着“三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惠阳区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规定了运输时间,同时完善了现场扬尘防治措施,包括车辆识别系统、洗车槽、现场抑尘措施、道路保洁等。如今,村里交通秩序井然,道路干净整洁。
“之前这里尘土满天飞,我们都不敢晒被子,从这里走过路过都要叹气!”这是龙门县城通往龙田镇XS244线、YS119线沿线居民们此前最真切的感受。今年国庆节前,由于道路改造,再加上该路段过往的泥头车多,扬起的尘土让沿线居民倍受困扰。为了还居民一片清净,龙门县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强力出击,整治泥头车超载扬尘现象,督促泥头车采取密闭措施。在高压态势下,“红尘滚滚”不见了,清新的家园又回来了,人们的生活又归于宁静美好。
这些都只是惠州市开展“三项整治”工作惠民利民的一个缩影。随着道路变干净,通往百姓心中的路也愈发宽广起来,城市管理工作也叩开了百姓的心门,走进了百姓的心里。
在市区金山湖,多个工地吊机正在作业。然而,“三项整治”前,不少工地未安装自动车辆冲洗平台和自动降尘喷淋,未对裸露的黄土采取任何覆盖和防尘措施,导致金山湖周边道路尘土飞扬,也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以前周边四处都是工地,根本不敢开窗。现在明显感到路上的尘土少了,道路干净了。”家住金山湖片区的陈女士为城管工作点赞,以前说到城管就想到小贩,现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城管的工作任重道远,“真心要感谢辛苦的城管工作人员。”
在“三项整治”工作中,像陈女士一样,深受感动并以实际行动支持的群众还有很多,水口、三栋、桥东等多地大型乱倾倒垃圾事件的解决大多是依靠群众及时反映的结果。相信惠州会更美更绿更安静,激发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如今"三项整治"工作还在继续,要继续向薄弱地区、薄弱环节进军,全市城管系统上下干劲十足,信心十足。”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说。
加快国内一流城市环境的建设,城管人正以坚韧实干之精神,只争朝夕,奋楫向前!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陈春惠
通讯员谭文静
新闻推荐
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揭牌孵化区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点吸纳智能硬件等高新科技项目
12月14日,惠港澳台青年创业路演汇暨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揭牌及签约仪式在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拉开帷幕。市政府、仲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