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陈骁鹏文/羊城晚报记者黄翔宇陈骁鹏
步入2020年,“惠州”一名出现在中国行政建制里刚好一千年。“惠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何故事?值此更名千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年逾七旬的惠州市政府文化顾问、本土文史专家何志成,请他从文史研究的角度来解读惠州的千年变化。
“惠州人骨子里就有雄武气魄!”何志成说,惠州在隋唐时代就已是粤东重镇,古有“岭东雄郡”之誉。“正是由于惠州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军事文化方面的成就,才养成了惠州人雄武开放的性格特征。”
“惠州”得名或源于口误
北宋初年之前,惠州称祯州。宋朝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登基,为避其讳,户部命祯州更名。
古时州县,大多以当地山川命名。当时以循江(今东江)命名的循州,已给了龙川,故祯州更名时只好用淮水(今西枝江)命名。今西枝江在隋朝之前,是怀安县的主要水道,流经怀安山下,古称“怀水”,后又谐称“淮水”。
淮水之滨的城市怎么叫“惠州”?何志成说,这在历史传说中,竟然来自一场误会。
何志成说,当时的祯州知州是个外地人,当地人称“淮水”,而在祯州知州的口音里就成了“惠水”。祯州本要更名为“淮州”,却误用“惠州”上报户部了。
就这样,“惠州”一名在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出现在了中国州县行列中,一直沿用至今。
近千年发展变化“天翻地覆”
“惠州更名以来的这一千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志成说,宋代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陈称出任惠州太守时整治西湖,使惠州居民皆从西湖中取得“蒲鱼之利”,所以当时称西湖为“丰湖”。
“陈称又在今麦地一带引进北方种植技术,教民种植小麦得以成功。”何志成说,宋代以前的惠州,农户养不起猪,百姓吃羊肉居多。西湖开发以后,大量生长的水生蒲菜被用于养猪,猪肉逐渐代替羊肉。
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技术的发展。所以也是从宋代开始,惠州的造桥技术、酿酒技术等也开始快速发展。
“这种变化在文化方面表现最突出。”何志成说,唐代惠州地区只出了3名进士,而宋代和明代分别出了54名和45名进士,说明千年前这个节点以来,惠州开始大力发展教育,兴建书院,为惠州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交通方面,宋代开辟和整理了两条粤东古驿道:惠州沿海通往汕尾、潮汕的称下路;沿东江而上到龙川,翻过大巾帽山到潮汕的称上路。“不能说这些都是惠州改名的结果,但确实都是宋朝之后的发展成果。”何志成说。
隋唐时奠定“岭东雄郡”地位
“惠州人没有理由不自信!”何志成说,早在隋唐时期,惠州就与广州、桂州(今桂林)一起,成了岭南地区最重要的三个总管府。“这奠定了岭东雄郡的历史地位,并逐渐被人们认同。”
何志成认为,惠州人民骨子里的“雄武”气魄,与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惠州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军事文化方面的成就,才养成了惠州人民雄武开放的性格特征。
新闻推荐
民生热点番莞高速桥头段进展顺利 将结束桥头不通高速历史番莞高速起于东莞与惠州交界处,经桥头镇等九个镇(园区),接南沙大桥
番莞高速桥头段施工进展顺利邹锦考摄羊城晚报讯记者秦小辉,通讯员赖燕芳、邵锦烺报道:番莞高速是东莞市重点工程,对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