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闻 江海新闻 蓬江新闻 新会新闻 台山新闻 鹤山新闻 开平新闻 恩平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江门 > 新会新闻 > 正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 沉潜历史,挽留几许乡愁

来源:江门日报 2018-11-24 07:14   http://www.kcqsx.com/


林福杰在新会区景堂图书馆阅读,这里“装着”太多他对文史研究的情怀。黎禹君摄 2018年5月,新会南宋文化旅游节上,新会区旅游局向林福杰颁发“讲好新会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奖牌。 林福杰著作。

他斜挎着背包,右手拎着一个装着书的红色塑料袋,径直地走了过来。黑色带花纹的长袖T恤搭配米白色的长裤,简单又亲切。

一切跟之前设想的不太一样,若不是在旧报刊上“多看了一眼”他的照片,记者难以把眼前这位着装朴素、年逾花甲的长者,与写出大量地方掌故的文化大家联系在一起。

难掩的是他周身散发出的厚重的文化气质——这位著名的地方文史研究专家,一坐定,言语便喷薄而出,从写作之初到其间的思路再到对未来的规划憧憬,不由分说地将记者拎到地方文化记忆的长河里。

林福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传承并拓展新会地方掌故,一头扎进去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史、民俗资料,大量写作地方掌故,为江门人留住一方乡愁。

策划:叶桃

统筹:傅健崔怡娟

文:黎禹君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A

极力挖掘写出新发现、新材料、新视角

林福杰是土生土长的新会人,从小就深爱新会。小时候,他就喜欢倾听前辈讲述新会的趣闻逸事,喜欢跟爷爷游葵湖、去孔庙、坐人民会堂前的石狮子,骑儿童公园的明代石马,到圭峰山下“打秦桧”边念“唔打秦桧唔发财”。他还常常独自串街过巷,熟悉了很多地名。参加工作后,更是一直留心新会的事情,对一些事物总想探个究竟。

“年岁长了,这样的经历、这些难以忘怀的记忆、这种爱乡情怀,催生了我写地方掌故,以及对新会地情研究的浓厚兴趣。”林福杰闭着眼睛,回忆着说。

什么是地方掌故?在林福杰看来,地方掌故属于民间文学类,它专写地方的风土人情,包含地方的历史、文物、方物、事物(世事)、人物、习俗、方言、地名等等。“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是用文字去钩沉地方过去的人和事,勾起历史沉积,勾出事物情趣,勾出有价值的东西,展现一方风土人情,挽起几许乡愁。”林福杰说,“因此它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字。”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林福杰在工作之余就从事地方掌故写作。在前人的基础上,如何做好、做活传统的历史掌故、文物掌故、人物掌故、习俗掌故呢?林福杰认为,写作题材大有学问。“前人已写下大量的地方掌故,"接力棒"到我手上,总希望多挖掘些未写过的或少有人注意的东西,尽量写出新发现、新材料、新视角。”

2006年《新会风物》的出版让林福杰“崭露头角”。该书受到读者普遍欢迎,曾荣获2005—2006年度新会区“五个一工程”优秀精神产品奖;2008年11月获评为江门市“侨乡改革开放30年30本杰出图书”之一,这激励了他继续在地方掌故研究写作这条路上奔走。

2013年,《新会风物二集》出版。翻看这本书不难发现,该书写了不少新发现,如《梁启超为张其光撰书神道碑铭》。一些前人已经写过的,经过深层挖掘、深入研究,也挖了许多“新”的东西,如茶坑凌云塔、菱东石戏台、小冈香、禾虫、古冈蔗湖琴谱等,进行稍为全面一些的研究写作;详尽考证《新会郡与古冈州》的历史变迁,让古老的东西焕发出新的趣味。

此外,林福杰在书中还对人们已熟悉的、前人已写过不少的东西进行反思。如“苏轼游圭峰题咏”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会城是广东三大古城之一”的提法并不确切,等等。

B

用心考证填补新会方言文化研究的空白

将前人的东西“搬字过纸”容易,发掘新内容是很艰辛的。“人的记忆往往有误差,特别是长时间的记忆,道听途说的东西又常不准确,因此一些事件的流传存在着多个版本,说者又往往各执一端,校对、筛选无疑是最艰难的工作。”林福杰坦言。

考证是地方掌故最突出的特点,“考证”方法是工具、武器。“地方掌故虽然不属历史研究著作,但也可以进行历史研究;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也可以写出学术性。地方掌故的写作,考证最见作者功力,能体现知识面、生活积累。”他认为。

《天马和她的小鸟天堂(天马村史)》便是很好的印证。该书从2005年11月11日的筹备会开始,至2009年上半年复印出征求意见稿,历时三年半时间。又经一年半征求意见和修改,才安排付梓出版。为此收集报刊、书籍相关文章、图片资料一大批,召开座谈会20多次,资料大量靠采访得来,采访知情者100余人。“如果仅是简单地将记录整理成文,确实容易,但没有深度。”林福杰说。

多年来,林福杰写作涉及地方事件、历史人物、民风习俗、民间传说、民歌童谣、趣闻逸事、本地氏族、地名地理、方言俗语等等,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对他而言,“方言掌故”是最难写的地方掌故,“因为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尤其语言语音知识。”

长期以来,林福杰一直留意新会本土语言,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上世纪90年代,他读了粤剧编剧家杨子静编的《粤语钩沉》之后,深受启发。2004年以后,林福杰写了一些方言掌故,刊登后受到欢迎和充分肯定。2009年开始,他接触了多位来新会进行田野调查的语言学家,从他们身上受益匪浅,陆续写出一批新会方言俗语掌故。

“在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动下,出版的呼声渐高,因为之前江门未有这方面形式的书籍。”林福杰娓娓道来方言掌故集《新会方言俗语钩沉》的由来。2012年,该书形成“雏形”之后,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增补、修改、校对,于2013年正式出版。全书分为7个部分,共175则。

《新会方言俗语钩沉》的出版,填补了新会方言文化研究的空白,意义非凡。书中每则考证不过短短数百至千把字,却包含了林福杰对地方沿革、民俗、地理、宗教、经济、人口、民族、华侨史、美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文艺界朋友赞誉他"周身刀,多张利",有人说他有艺术天赋,我看是他潜心研究、刻苦追寻更实际点。”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瑞亨表示,“有时写一则考证,可能要翻阅十种八种参考资料,没有一种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没有一种执着追求、永不言败的毅力,能抵住这种稿酬微薄的"苦行僧"写作生活吗?”

C

长期积累深挖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方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地名同样折射一地文化,它们都是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题材。”林福杰感慨道,“写作过程中,我受到不少教益,强烈感受到五邑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我钻进了一方水土的地名文化大观园,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新会有着1600年历史,行政区域不断调整变化。“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凝结了一代代人的生命记忆,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作为写在五邑大地上的历史,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个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乡愁记忆。”林福杰仰着头说。

但是,当时各地普遍存在对地名文化认识不足,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让林福杰颇感痛心。“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地名与人们日常生活又密切相关,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角落,需要全社会认识、关心和支持。”林福杰眼神坚定。

2004年,他担任新会区地名委员会顾问以来,就常常留心地名问题。作为一个新会地方民俗研究者,他长期积累地方资料,默默寻找线索实地考察的背后,掩藏了多少他挚爱新会的情感,刚毅而又执着的面庞下,又密布了几多对新会的柔情蜜意。

新会区地名办曾计划编写一本地名专著,并向社会征稿,无奈研究地名的人不多,未及实施。知悉此情况后,2014年春节后,林福杰尝试进行写作。一口气写了开头几篇后,得到时任新会区史志办副主任赵茂松的鼓励,于是加快了进度,在8个月内拼命写了90多篇,加上之前旧作30篇,合共120多篇。

2014年10月,新会古今地名掌故集《新会地名溯源》书稿问世,2015年正式出版,是林福杰又一部地方民俗文化专著。前人的地名掌故著作,多从地名由来开始落墨,而该书更多地展开综合研究,包括地名与地方风俗、地名与地方历史、地名与氏族、地名与方言、地名与物产、地名与景名、地名与风水名,等等。

翻看《新会地名溯源》可以发现,该书在融汇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发掘新会地名现象,总结新会地名特点,解释地名词语,探究地名实体,纠正前人某些不合理的释名,并试图解读一些过去未能解读的地名及其现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将这些好东西写出来的话,可以让大家分享,作为地名工作参考和满足群众文化需要。”林福杰说。

D

匠心传承只为对文史研究的满腔情怀

记者采访的地方在新会区景堂图书馆,那里的综合阅览室是林福杰以往经常翻阅资料的地方,盛放着他日日夜夜文字“输入”的回忆。随着他文字“输出”越来越多,如今那里摆放着不少他的著作,备受广大市民欢迎。这“输入”和“输出”之间,是他对文史研究的满腔情怀。

这些书尽管题材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文字生动活泼,“散文的灵活”和“史志的严谨”得到完美结合。这也是林福杰一向坚持的写作原则,“考证文章公认枯燥,为把这些东西写活,我也曾作过种种尝试:如将繁琐的考证写成轻松随意的介绍,将"大块头"分解为"小豆腐块",有的拟就抒情散文,有的写成生动故事,有的论文式先提出问题然后层层展开。”

两年前林福杰退休了,随着年纪的增长,耳朵也不太好使了,别人说话要很大声他才能听到,但他一直没有闲着。“我最近正在为《新会风物三集》忙碌,如果有经费,希望这本书能够出版。”林福杰笑道,“衷心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地方文史研究中,为地方文化多做点事情,为我们的后辈多做点实事。”这是他一生与江门剪不断的情结。

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历时两年整,林福杰与新会广播电视台合作,在该台微信公号《相约新会》中办《新会风物》专栏,每周六晚发1期,共100期,讲述新会民俗、方言、方物、文物、地名等,深受读者欢迎。“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大家领略新会风华风物,细数新会记忆,共话新会新篇。”林福杰说。

近年来,他还不定期受邀在图书馆、学校、社区、公司等地作讲座,通过声音更好地将地方掌故传播出去。每到一处,精妙的演讲,透彻的阐释,一次次触动听众的心灵,让聆听者心中居留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我会继续努力传承并拓展地方掌故。”交谈中,林福杰时而激情满怀,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而沉默不语,目光呆呆地定在一处说不出话来。回答提问时,他总是真诚地看着记者,偶尔也会用手指着书上的字,用方言一字一句地念出来。

采访结束,他斜挎着背包,送记者走向远处的公交站台,便赶往家中与老伴一起吃晚饭。黑夜的街灯洒在他宽厚而坚定的背影上,显得格外伟岸挺拔。

点评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朗诵协会名誉会长高原:

林福杰是本地人,我是“北佬”。搞文艺创作,我最缺的,他最富有!我常求教于他,从未让我失望过,不管是内容还是态度。我们相识二十多年了,我不仅知道他懂音乐、爱文学、精电脑,更知道他近十多年,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会的人文历史、地方掌故的研究上了,成就非常突出!大到宋元崖门海战,小到一条村名、一句俚语,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研究成果当在数百万字了!小小新会,每一片山河都能“摊上”一段美文,千六故郡,留下了厚厚一摞永不磨灭的记忆!当今新会,我不知道还有谁对本地的人文掌故比林福杰研究得更全、钻得更深。而新会之外,还可能有吗?

求教于林福杰,还有一点“好处”,就是放心。人文掌故,自然是历史范畴。林福杰作的绝对是“信史”。他不一定“大胆设想”,但一定“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他做学问,完全是出于一个文化学者的自觉,不用“争项目”、不用“评职称”,因而也就用不着唬人、掺水了。因而,他给我的资料,包括我从他著作中得到的资料,我都当做“根据”。

其实,我和林福杰只是有事时联系,再就是互通一些成果,没事各忙各的。写到这儿,突然想到,我们还没俩人一块儿吃过饭。

新闻推荐

北风增大 气温下降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奕维)据新会区气象台预计,今日小雨转阴天,北风增大,气温逐步下降,需适时添衣。沿海阵风逐步加大至8-9级,请注...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 沉潜历史,挽留几许乡愁)


 
频道推荐
  • 科技赋能产业千年陈皮华丽蜕变
  • 45亿元加工产业集群成就新会陈皮航母
  • 10万亩新会柑筑就最坚实“地基”
  • 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明日江门召开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170亿元,辐射带动超180万农户
  • 鹤山工业废物“逃”往佛山? 佛鹤生态环境部门携手查处,“过界犯法”再也不是逃避监管的“有效途径”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