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才基用茅龙笔写书法。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昨天,江门市著名书法家、江门市江海区书法协会副主席冯才基,在江门市新民小学以一支2米多长的茅龙笔,只用了10分钟时间,一气呵成写就一幅15个字240平方米的书法。据了解,冯才基将于下月初,在江门市五邑华侨广场书写一幅共114个字的2000平方米的巨型书法。为完成这幅巨型书法作品,冯才基昨天进行了首次演练。
特制2米多长茅龙笔
据了解,冯才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青年时期曾是部队侦察兵,常在训练间隙坚持书法练习,转业后来到江门,一直进行书法艺术研究,被岭南派书法泰斗麦华三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得到麦老的真传。40年来,他制作茅龙笔写书法,练习行、草、楷书等十几种字体。为完成这幅巨作,他专门邀请了江门市书法家、工艺美术师张成富,制作了一支2米多长的茅龙笔。据了解,茅龙笔出自江门市新会,其发明者是明朝广东大儒陈白沙先生。陈白沙先生用新会圭峰山上的白茅制成茅龙笔,写出来的书法生辣野趣,刚劲有力。为制茅龙笔,张成富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据介绍,这支茅龙笔具有吸墨性好、书写流畅、坚韧耐用的特点,特别适合书写大字。
据介绍,冯才基出生于阳春春湾镇与恩平交界的深木田下村,18岁当上了侦察兵,复员后安排在阳春春湾糖厂,在厂里当保卫兼宣传员。“那时候,厂里有一个篮球场,球场就是我的"纸",我老用一桶泥浆水练书法,既省钱又可以练字。出差时总是随身背一个笔墨行囊,白天联系业务,晚上住宿时就坚持练写书法。”冯才基说。
三赴广州拜师麦华三
1982年,26岁的冯才基在阳春春湾镇工人文化宫看到有麦华三的“春湾工人文化宫”题字,便到处打听麦华三。得知麦华三在广州后,便到广州拜访麦华三学艺。
第一次到广州,住了一个晚上,到处打听麦华三,最后失望而归。第二次上广州,在广州宾馆听一位保安说麦华三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他到广州美术学院,才知道麦华三已经退休了。第三次上广州,他在广州海珠区昌岗路一个社区里见到了麦华三。
麦华三是岭南书法大家,他问冯才基:“你为乜学书法,是不是为了赚钱?其实书法是很清贫的行当!”
看了冯才基写的字后,麦华三对他说:“你的字单个来看每个都还可以,但整幅章法不够,一幅作品要讲究整体协调,要好像将军指挥部队打仗一样。”麦老还叮嘱冯才基练书法贵在坚持。后来,冯才基每到周五就上广州求教,麦华三认了这个学生,对他进行了悉心指导。
冯才基牢记麦老的话,回来刻苦练习,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来到江门后,冯才基一边打拼一边练字,虽然每天早出晚归,3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字几个小时,“那时候,买纸张笔墨等花费较多,况且长时间练字引致腰酸腿痛种种,我也因此曾有过放弃练书法的念头,但一想到麦老的教诲,就咬紧牙继续坚持。至今,我仍坚持每天早晨一个钟、晚上两个钟练字!”
对于为何书写这幅2000平方米的巨型书法,冯才基说是为了宣传江门茅龙笔文化,讲好“传奇江门”故事。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雨溪通讯员/江南宣)海外华侨华人们对故乡的执着,让他们的后代们选择回国“寻根”。马来西亚华裔林永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