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全会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总结列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项显著优势。那么,社会主义的优势从何而来?
来自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性批判
十七、十八世纪,在欧洲和北美陆续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了联合城市平民和农民,早日夺取封建贵族手中的政权,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并承诺将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但是,当民众帮助资产阶级夺得统治地位,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才发现“自由、平等、博爱”不过是资产阶级许下的不可能实现的“诺言”。人们这样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医生希望病人多,卖棺材的希望多死人,粮食投机者希望发生灾荒,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每天失火,玻璃商希望下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为了商业的利益,这就是他们的合唱。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我们的晚餐,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关注。我们不求助于他们的博爱,而是求助于他们的自利心;我们谈论的决不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是他们的好处。”因此,《国富论》逻辑起点就是“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也是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故其价值观公式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这一价值观横行的结果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社会)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显然,这个战争中的一切不利条件都落在穷人这一方面了。……如果他侥幸找到工作,就是说,如果资产阶级发了慈悲,愿意利用他来发财,那末等待着他的是勉强够维持灵魂不离开躯体的工资;如果他找不到工作,那末他只有去做贼(如果不怕警察的话),或者饿死,而警察所关心的只是他悄悄地死去,不要打扰了资产阶级。”但即使工人侥幸找到工作,真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吗?马克思接着说:“原来的货币占有者,现在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家,在前面趾高气扬地走着,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其后跟随。一个是目空一切,得意洋洋,一心琢磨着发财;一个是战战兢兢,畏畏缩缩,就像到集市上出卖自己的皮一样,除了遭受蹂躏外没有任何指望。”所以,在“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现代社会里,必然是资本称王,是故这样的社会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是资产者的理想“王国”,对整个社会来说则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不时突然发生的经济危机,更猛烈地增加了这幅画的讽刺性与悲剧性。有良知的人们很容易想到,能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新社会?这一社会不能再以个人为本位,而是以社会为本位。也就是说,新社会价值观应该是“社会(整体)利益>个人(局部)利益”。由于与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点)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社会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所以人们把这样的社会叫社会主义社会。
来自与资本主义的显著对比
显然,在道德伦理上,社会主义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但在干事创业上还会更加优越吗?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至少有两方面比资本主义优越:一是社会运行的内耗远小于以个人为本位的资本主义,二是能够产生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拥有的合力性。这种合力性,许多时候不是简单的“1+1=2”,而很可能是“1+1=22”这样的化学反应式效果,就如一人无法推动巨石,而三个人合力了,却可让巨石动起来一样。可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简要对比如表:
这就在根本上解释了原苏联在坚持社会主义时期,何以整个社会能够出现生机盎然的气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这也在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当今中国能够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任务,创造了世间罕见的中国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来自对自身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社会主义发挥优越性在实践中会遇到不小的难题: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意味着为了前者有时可能需要牺牲后者。显然,并非人人愿意为社会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但这一问题又非解决不可:由前述可见,对“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的坚守,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具有比较优势的源泉。这说明,社会主义优越性要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必须满足两个重大条件。
一是执政者必须是社会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共产党。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代表,社会利益无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价值理念的落地开花也就无从谈起。这说明,社会主义只能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执政(显然,这样的政党只能有一个,因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唯一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由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理论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实出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也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是执政者必须保障整个社会按照“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作为价值观主流运行。如果仅仅依靠只占社会少数的共产党人坚守“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价值理念,而占社会绝大数的群众,甚至所谓“党员”的主流价值观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时,那么没有谁能保证社会主义的理论优势能转化为现实的图景:社会主义社会或许会像当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新和谐公社”一样,作为孤岛,最后无论如何拼搏,也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汪洋大海中沉没。因此,坚守“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价值理念,人人有责,特别是党员、干部更应该担责——不能只想享受社会主义带来的果实,却连水都不浇。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教训深刻。这也告诉我们,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够成熟,“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将卷土重来。
这两个条件同时进一步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不会自然或必然能转化为效能,而是需要通过良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效用。“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因此,共产党执政必须要干好两件大事:一是抓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不变质;二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在使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满怀信心地说:“一切事实都证明: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两位领袖的话是有足够底气的:社会主义本来就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张绍友
新闻推荐
万国江、李茜等江门企业家被评为第五届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
万国江、李茜等江门企业家参加2019·粤商大会日前,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全国工商联主办,广东省工业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