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在参观开平市司徒美堂故居。
《江门历史》课本。
开平南楼纪念公园、司徒美堂故居、广海烽火台、海永无波、渔人码头、梅家大院、海口埠码头及广场银信柱……近日,江门市教育局组织江门市50名《江门历史》授课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开平市、台山市两地的8个历史遗址,深度体验、考察侨乡的历史与文化,接受全方位的侨乡历史文化熏陶。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娄丹通讯员陈育庭
触摸遗迹背后的历史
作为《江门历史》第一期实地研学活动,本次研学第一站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平市赤坎南楼。抗战时期,7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7天7夜阻击日军,最后因中毒气弹被捕,并遭日军残暴杀害。在南楼,一件件斑驳物品、一个个战斗场景的再现,真实还原了侨乡先烈波澜壮阔的保家卫国历程,还有司徒煦“为家国组队”感人故事……大家一路瞻仰,一路思考,一路默哀。“这是一次亲临实地的爱国爱乡的精神大洗礼,感触良多。”新会华侨中学教师李荣顺说:“五邑侨胞爱国爱乡的表现和情怀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司徒美堂故居,参观了那座二房一厅的青砖瓦房后,不少历史教师都发出了惊叹声,司徒美堂先生作为著名的爱国侨领,生平经手大量侨团经费与抗日捐款,没想到自家却是如此简朴,甚至有教师当场赋诗一首:“美堂故居今犹在,青砖外墙瓦屋面,陋室难掩爱国情,革命情怀令人颂。”
随后,大家又来到台山市广海镇,参观了烽火台、“海永无波”两个平倭历史遗迹,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到台山市端芬镇参观了位于大同河畔的梅家大院、海口埠、海口埠码头广场银信柱,以及银信博物馆。
据介绍,研学考察期间老师们拍摄和录制了大量的图像和视频素材,这些第一手资料,将极大地丰富《江门历史》教学资源库。
采集大量教学素材
参与考察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学意义重大、增长了见闻、拓宽了视野,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升,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江门历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江门市教育局教育研究院曲田博士说:“江门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侨文化资源,以此开发的乡土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其文化自信。”
开平市港口中学教师孔德栋说:“我是外地人,对于江门的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往往有心无力,而这次的考察学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了解江门历史。学习考察过程中,我拍摄了许多有价值的照片和视频,是很好的教学资料,可以在分享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和热爱。”
“这次的实地考察、研学,让我们接触到了鲜活而有温度的历史,而不再是冷冰冰的书本,这样的历史才是充满爱充满感情的。”江门八中老师郑春霞说。恩平一中老师唐素玲也表示,只有亲手触摸历史,才能将历史讲活!
鹤山市实验中学老师黄焕仪感叹说:“来"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啊!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带领学生们从历史的故事堆中走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内心。”
据介绍,研学考察期间老师们拍摄和录制了大量的图像和视频素材,这些第一手资料,将极大地丰富《江门历史》教学资源库。
★知多D
作为2012年江门市政协“一号提案”,2013年江门开始编写《江门历史》,2015年,《江门历史》通过省教育厅审定,于2016年年初印刷,并进入初中二年级的历史课堂试用,2019年底再次通过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复查。
从2016年秋季开始正式用于江门市各学校的八年级教学,至今已有近20万学生使用该教材,400多名历史教师通过《江门历史》课程使用培训,是江门市青少年接受和继承侨乡优秀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是江门市建设文化的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推荐
江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市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扬帆湾区风正劲 勇立潮头踏浪行
鹤山工业城。江门日报特约摄影师陈立武摄江门人才岛环岛公园示范段。周华东摄全市开办企业实现一天办结,开办企业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