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新闻 茂南新闻 电白新闻 高州新闻 化州新闻 信宜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茂名 > 高州新闻 > 正文

医学人文光芒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设立临终关怀科,为重症终末期患者提供温情生命支持

来源:惠州日报 2017-07-20 01:55   http://www.kcqsx.com/


董筱兰(左三)带着义工队探访临终患者。

董筱兰(左三)带着义工队探访临终患者。

医务社工为患者家属做心理疏导。

医务社工为患者家属做心理疏导。

为逝者家属召开家庭会议。

为逝者家属召开家庭会议。

义工探访慰问临终患者。

义工探访慰问临终患者。

日常生活中,临终和死亡往往是多数人退避三舍的话题。然而,当现代医学手段无能为力,人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一话题。当生命进入倒计时,该选择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又该用何种方式度过?临终过程,因人而异,但多数人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就是临终关怀服务。

作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环节,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走在全省前列,率先设立临终关怀科,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据悉,市一院专门设立了关怀病房、心灵舒缓室、关怀室作为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阵地,以“临终关怀+善终关怀”模式,为终末期患者提供温暖厚重的生命支持。这里与重症监护病房相比,家属可以陪伴在患者身边;与普通病房比,这里有更多的温情呵护;与太平间相比,这里与冰冷阴森绝缘。

在市一院临终关怀科,患者不必在与疼痛作挣扎的过程中生不如死,在亲人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有质量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义工的善终服务帮助患者完成生命有尊严谢幕。

饰终以礼

生命在尊严中落幕

7月的惠州,阵雨连绵不断。市民华姐(化名)像往常一样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自从一年多前,婆婆确诊为肺癌后,她已无数次地来到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华姐要去的并不是肿瘤科,而是位于住院部负一楼的关怀室。婆婆在当天上午去世了。

“在弥留之际,婆婆被义工们接到了关怀室,在清净的佛教音乐和义工们的助念声中。婆婆走得很安详。”华姐告诉记者,婆婆生前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市一院治疗期间,得知这里有临终关怀服务,就曾表示要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她走得时候看不出一丝痛苦,也没有呼吸不畅的挣扎,走得很安详。”

华姐推门走进关怀室,婆婆还躺在病床上,七八位义工和几位亲人或跪或坐,在轻声助念。让人惊奇的是,面对亲人辞世,这里并没有哭声与眼泪,也没有浓重的悲痛气氛。“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必经之事,亲人离去,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但是作为生者,我们要思考的是,何为善终,怎样让亲人有尊严的离去。”助念团团长董正东说,“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向来有"饰终以礼"的讲究,但如今,因为种种原因,这种传统丢失了。现在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回归传统,给逝者尊严。”

作为善终关怀的重要场所,市一院关怀室,与普通太平间的冰冷阴森不同,这里被装修地充满温情,考虑到逝者的宗教信仰,房间可呈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不同的风格。需要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需提前向医务人员申请预约,由医务人员联系客服中心,客服中心进行登记备案,客服同时把义工负责人的电话告知家属,取得联系。病人逝世后由义工进行24小时的轮流守护,24小时后,由义工给逝世者清洁、更衣、送离医院。在这期间,义工与心理专家也会加强与家属交流,尽量减少家属失去亲人的痛苦。

注重生命质量

拒绝过度无效救治

市一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关怀病房,设在该院肿瘤科,而且是在最为安静的走廊尽头。走进病房,这里不是医院整齐划一的蓝地白墙,而是木地板铺地,壁纸饰墙,有几分家的感觉。四张病床,瘦削的患者躺在病床,一旁有家属陪伴,不时有护士走进来了解患者病情,与家属轻声交流。

病房宽大的阳台是心灵舒缓室,古色古香的陈设,透出清净与安宁。患者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久治效果欠佳或无效,心理遭受到严重创伤,在这里可以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众所周知,肿瘤晚期患者都承受着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巨大痛苦,临终关怀的治疗一般是姑息治疗,其目的已不再是治愈疾病,而是通过控制疼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市一院临终关怀科主任毕晓霞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然而残酷的现实也让每个人看到,现代医学手段是有限的。临终关怀恰恰是接受医学不是万能的,拒绝过度的无效救治。

据介绍,舒适是所有临终病人的主要需要,所以临终关怀首要是给予患者舒适的护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基石,满足临终患者最基本的需求:保存生命、减轻痛苦及无痛苦地死亡。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操作处置做到稳、轻、细、准、快,做好生活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生理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慰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临终关怀科的设立让肿瘤科也产生了微妙变化。“以前,出于对父母的歉疚及社会压力,不少家属坚持治疗到最后。实际上,治疗过度与治疗不充分都会让患者痛苦不堪。”毕晓霞表示,从事肿瘤治疗20多年,临终关怀的概念在自己心中,临终关怀科的成立把概念具体化为规章制度并付诸实践,“如今,我们会安抚家属放下无谓的执着,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让患者有自尊地走完生命历程上。”

除了解除或缓解疼痛的折磨,心理抚慰同样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对生命的眷恋是人的本能,然而当医学手段无能为力,患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恐惧。“我们希望通过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陪伴,心理专家的疏导,让病人坦然面对死亡的现实,让他舒服安详地离开。”毕晓霞说,正如临终关怀科设立的宗旨,临终关怀服务为一个生命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成员提供了温暖而厚重的生命支持。

回归传统

启迪生命价值传播正能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临终关怀病房虽然设在肿瘤科,但其收治的患者却并非局限于此,血液科、创伤外科、老年病区、急诊内科等危重患者,只要想得到临终关怀并符合条件即可被接收。在这里,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可以提供“临终关怀+善终关怀”服务,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至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从2013年10月,设立关怀室,到2014年,专门设立临终关怀科,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在不断完善。近4年来,临终关怀科服务了130多位患者,其中包括近百岁的耄耋老人,也有年仅几岁的孩童,每一位在这里获得关怀的患者走得特别安详。”市一院临终关怀服务负责人吴丽琼介绍。

市民小蔡的爷爷就是在市一院临终关怀科度过最后的日子。“当时我从外地赶回来时,爷爷已经躺在关怀室了,他虽然走了,可是面容安详,见他最后一面时,我也没有感到一丝恐惧。”在采访中,小蔡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爷爷最后的日子里,奶奶也几乎天天到市一院的临终关怀科,送走爷爷后,奶奶表示,将来她也要来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恐惧死亡,忌讳谈及死亡,然而正是这种回避的态度,让医护工作者与患者及家属难以有效沟通,患者在希望生存与恐惧死亡的痛苦挣扎中离去。“其实,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死智慧和临终关怀,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回归传统,寻回我们丢失的那部分文化精髓。”董正东介绍,例如儒家乐生安死,通过血脉相继而实现生命传承;佛教以 “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为目的,求生净土,离苦得乐;道家乐死升天,生死一体,生死俱善。

事实上,当自己的至亲离去,人们在悲痛、不舍的同时,也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据悉,市一院临终关怀服务在抚慰患者的同时,还在向家属不断传递这样的信息:父母健在,我们如何尽孝?儿孙绕膝,我们如何从善?争名逐利,意义何在?终有一死,如何面对?死亡的教育由此展开,传统文化之精髓、人生的正能量在此得以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死亡不是结束,在死亡的教育中,生者能够更深刻体味生命的价值。也正是因此,家属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痛苦中解脱,回归社会积极面对人生,所谓"生死两相安"。”吴丽琼说。

声音

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方永平

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广“优终”观念

谈及医院的临终关怀科,方永平谦虚地以“因陋就简”形容。“临终关怀是现代医学的一个边缘交叉学科,惠州甚至省内都尚未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加之设立临终关怀科时医院刚成立几年,因此用房是"一房多用",人员是"两个科室同一团队",以最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维度多功能的需求。”方永平表示。

“不过,设立临终关怀科的意义和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方永平话锋一转继续介绍,“设立临终关怀科,是医院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所做的努力,致力补齐临终期健康服务的短板。希望借助临终关怀服务推广"优终"观念。”何为“优终”观念?方永平介绍,“优终”是相对优生而言,为了优生优育,准爸妈会做诸多工作,如产检、孕检、疾病筛查等,确保宝宝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作为患者家属,我们为亲人送别时同样要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优终”观念——— 生命的终极安顿,更应该强调一种生命的质量,安详、满意地达到人生彼岸。死亡的尊严是生命的最后权利,以“善终”为终极目标行孝道,符合临终者的意愿,才是子女真正的“孝”。

“临终关怀服务所蕴含的“优终”观念注重缓解患者的痛苦,有益于减轻家庭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正因如此,惠州市卫计局将市第一院临终关怀科定为"惠州市2014扶持建设重点学科",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政府也为医院购买了医务社工服务。”方永平表示,同时各大主流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赞叹此项服务,深圳市、中山市、高州市等医疗卫生机构都前来学习交流,接下来,该院将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论坛中,把临终关怀作为重要项目向港澳与珠三角等地的专家学者推广。

市第一人民医院临终关怀科主任毕晓霞

希望将此类服务向社区医院推广

接受医学技术能力有限,注重患者最后一程的生命质量,避免破坏性的延命救治——— 临终关怀科成立3年多来,其理念日渐被人所接受,令毕晓霞倍感欣慰。“作为临床肿瘤学专业人士,我见过很多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知道很多家属心里明白这个道理,但鉴于自身内疚和社会压力,觉得如果什么都不做会愧对患者,其实在疾病终末期,做得多不一定是对患者有利,有时候加法不如减法。”

“临终关怀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临终关怀机构寥寥无几。”作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委员会常委,毕晓霞又不禁这样感慨。据了解,目前全国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约有100多家,而且多数都集中在北京、上海、青岛等一线城市,其中又以民营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主,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开展此项服务的还屈指可数。现在,市一院率先设立临终关怀科,可以说是走在了省内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的前列。

“临终关怀科在建设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有两家心理咨询机构和两家慈善机构都无私地奉献出爱心和行动,这也成为了我们的亮点。这也让大家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不是只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在关心临终患者,整个社会都在关爱患者,有医学的人文光芒在照亮他们最后的旅程。”毕晓霞介绍,科室的病房、舒缓室、关怀室还关照患者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宗教氛围浓厚的善终服务为大量的临终患者提供宗教服务,让他们安静离世,也让患者家属感到释怀,不为家人离世时必须忍受痛苦而不安。

毕晓霞同时表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临终关怀科病房床位少,目前不能满足所有需求者,寄希望于将此类服务向社区医院推广,既方便患者,也符合目前国家推行的分级医疗政策。

市一院临终关怀服务义工组织负责人董筱兰

以善心与大爱送别逝者

面对死亡,大多数人不是逃避,就是恐惧,提及死亡俨然成了一种禁忌,更不必说去做一份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工作。然而,市一院临终关怀服务义工组织——— 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负责人董筱兰已经与临终关怀服务相伴6个年头。

“从事这份工作,最初是因为年幼的儿子对死亡的恐惧让我有深有感触,后来,在工作中看到,很多年迈的义工在离世前自身及家属都有太多的无奈与无助,于是萌生了发起临终关怀服务的念头。”董筱兰表示,2012年,市一院开始筹备发起临终关怀服务,让最终的想法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越来越多的义工志愿参与到这份传递大爱与善心的服务中来。

在她看来,让医治无效的患者安然离世,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患者家属的义务,更应该是一个充满仁爱精神的文明社会,人人皆有共识的生命支撑,社会大家庭应该温暖逝者及每一个失去至亲、至爱之人,以平和的方式,积极的途径,让生命回归到原始的状态。

据介绍,目前义工团已有100多人,年龄从10多岁到70多岁都有。他们除了帮助临终的病人克服死亡的恐惧,安详离世之外,还为逝者擦身、换上干净衣服……他们的共同愿望就是让更多人真正善终。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其他场所,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走进义工团,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也没有什么特别原因。我身边还有很多亲友都是义工团成员,只要有空,只要别人有需要,我们都会来帮把手。”临终关怀义工团成员文先生说。义工团成员都有一个共同心愿——— 用一颗善心送别每一位患者,让更多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做到真正善终。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医学人文光芒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设立临终关怀科,为重症终末期患者提供温情生命支持)


 
频道推荐
  • 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
  • 捡垃圾挑战赛,你敢应战吗? 由市公安局新闻中心发起 已有15个单位应战
  • 茂名市国家安全教育展引得无数市民入场参观
  • 茂名地区首家省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落户高州 在群众“家门口”开通救心“高速路”
  • 第15场! 茂南公安文茂南公安文艺轻骑小分队艺轻骑小分队昨又为师生群众送法送戏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