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陆悦
近日,我特意探访了民国时期富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经典——安良堡,领略这座曾被公认为高州六属十七大村堡之首和粤西第一庄园豪宅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据悉,安良堡乃由当时学贯中西的青年才俊、信宜水口陆(当地四大望族之一)族亲陆士风先辈亲手设计,更让我增添了一份浓厚兴趣。
顾名思义,安良堡就是安良村的一座村堡,始建于清咸丰初年(1851年),位于美丽的鉴江支流曹江河畔,距离高州城区仅13公里。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昏庸,各州郡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借机敲诈勒索,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村匪横行。为保护人身、财产安全,高州境内聚族而居的大户、望族,纷纷建堡自卫,安良堡便在此乱世问世,成为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和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
综观古时的高州六属村堡,每一座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故事,安良堡也不例外。据悉,当初当地乡绅梁顺斋牵头联合聚族而居的梁姓村民,外墙采用青砖砌成一座周长700米、高3.5米的城堡,且东南西北各建一座门楼,并在城堡四角各附建一座碉堡炮楼。过去,堡内曾居住有30多户人家、200余人,屯有粮草和凿有水井。正如安良堡北门对联所云:人为柱石坚无比,我作干城厚有余。不过,世事有轮转,到了民国时期,村堡也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此时,梁顺斋家族因顺势而为,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富甲一方的富豪,也引发一些不良之徒的妄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为寻求自保,梁顺斋之孙梁普埙、梁普褫兄弟便在破旧不堪的旧堡上,通过购买或置换宅基地等方式,拆旧建新,把住宅与碉楼合二为一,独资修建了属于自己名下的庄园式古堡——“永春园”和“怡园”,也就是现存下来的安良堡。这样,安良堡便由村堡变成了家堡,其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过程,让人在感叹岁月无常的同时,更铭记着一段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历史。
当我驱车到达安良堡时,站在高处眺望,我不禁被眼前这座集守卫、贮存、运输、生活、生产于一体的雄伟建筑深深震撼。古堡占地1.3万平方米,外有码头连接。只见错落有致的偌大庭院和纵横交错的屋脊,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更加古朴厚重、熠熠生辉。婀娜多姿的曹江河,从正门前面环绕而过,更给古堡增添了无限秀色;分布于庭院四个角落的四座炮楼,虽然写满岁月沧桑,却依然像四位不屈的勇士,在时刻注目着古堡的安危,让人观之顿有一种时光固化、岁月不老的感觉。
过去,在中国南方乡村,大户人家通常喜爱传统的棋盘式四合院。这种典型的建筑文化,在安良堡里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进入永春园时,虽然看到园内因年久失修,窗户脱落,杂草丛生,一副破败的样子,但整体建筑和布局依然完好无缺,特别是其内部设计之完美,规划之周全,文化气息之浓厚,实在令人感到惊讶。但见到坐北向南的园落,生活、服务、会客、娱乐、餐饮、居住、仓储等设施一应俱全,且厅堂、卧室、书房、卫生间、客房,厨房、餐厅、水井、晒场、仓库以及马厩、牛舍、猪栏等,均按功能类别分区设置,如同棋盘上不同的棋子摆放不同的位置;而花园、水池、亭台、阁榭与鱼池等则巧妙地点缀其间,让人身临其境,如在画中。庄园的主体结构由单层前楼、双层侧楼和三层后楼(主楼)由矮到高围拢而成。据介绍,前楼是生活服务和工人居住的场所;侧楼是储藏货物、生活用品和管家、帐房、随从、客人居住的楼房;而后楼则为主人的居所。前楼、侧楼和后楼不但楼上楼下相通,且内侧均有走廊回环贯通,连成一体。楼上楼下的转角交接处,安装着铁皮闸门,且有双钥匙“铁将军”把门,有意外发生时,只要把门关上,就会水火刀枪不入,安全无虞。而更为奇妙的是,大院内的天井中央,有一个直径约3米、高约60公分的圆形储水池,若不留意察看时会误认为是一个被封盖的水井,其实这里充满玄学机理。一般枋木、桷子和瓦组成的金字架式结构屋顶,雨水绝大多数是沿着屋檐直接流落天井,但这里则是通过特意设计和安装在屋顶周边墙角和地下的一套排水系统管道,将雨水直接输入储水池里,待雨水储满到预定闸口时才向外排泄,因而储水池终年不竭。为何会有如此别出心裁的设计?一来,中国自古就有水为财之说,水不外流,蕴含着聚财的意味;二来,还可以作为浇花、淋菜和发生火灾时应急之用,真可谓一举两得,妙之极致,不得不令人叹服。
诚然,没有文化承载的建筑是苍白的,也不可能永存。穿梭于永春园内,不但能领略到其设计之妙,还时时刻刻被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气氛包围,可谓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与西式装饰风格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
而与永春园仅一墙相隔的怡园,大气端庄,西式风格也略为浓郁。两园之间隔着一堵屋墙,却有一门户相通,既独立又相连,并与四角如今射击孔和眺望窗仍清晰可见的碉楼互为呼应,火力控制可达到堡内每一个角落。据悉,这座如此精巧和宏大的建筑,从设计施工到竣工落成,工期长达5年多,可谓是精雕细刻和用心良苦之作,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更体现了前人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大胆追求,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图为安良堡一角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吴祖光通讯员李儒成唐浩铭近日,信宜市东镇街道人民南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与“微”志愿者服务队,来到“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