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受访者提供
“粤桂黔三省区、城际及产业间的互补性与比较优势较强,合作空间巨大”。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红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通过2017年高铁乘客的抽样调查,在粤桂黔三省区高铁上流动的乘客,45%为游客,其中70.8%的游客活跃于三省区之间;商务及公务乘客占比达42%。
“高铁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等要素的跨区流动,”李红说,“未来,粤桂黔三省区还应继续整合较为分散的比较优势,联合拓展内外市场,实现更全面发展。”
●袁纪琦郑佳欣
高铁开通重塑三地产业格局
南方日报:自2014年底南广、贵广高铁开通以来,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从你的观察看,高铁如何推动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李红:根据我们的调研,南广与贵广高铁开通后,首先影响了沿线13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推动了这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并提升了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总额的比重。
此外,高铁开通还缓解了沿线城市的“用工荒”与“人才荒”,实现了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以广西为例,2017年铁路旅客周转量突破1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2.1倍,年均增幅28%,比高铁开通前的年均增幅提速1倍多。
旅游产业空间格局的重塑与区际经贸合作的变化也十分明显。我们在2017年做了一次高铁乘客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在使用南广、贵广高铁作为出行交通方式的旅游客流中,有70.8%比例的游客活跃于三省区之间,形成区域间“快旅慢游”的模式。
南方日报:我们在南宁、柳州等城市调研发现了不少“高铁上班族”,尤其是南广高铁的开通,为广西企业带来了不少珠三角人才。高铁开通后,随着区域时空距离的缩短,哪些要素在城际间加速流动?
李红:这个现象我们在调研中也有所发现。根据我们2017年做的抽样调查,三省区的高铁旅客中,公务与商务客等占了近四成;城际通勤,也就是你们发现的“高铁上班族”,占比达一成之多。
我们认为,这与南广、贵广高铁间形成的“高铁公交化”有很大关系。“公交化”的高铁带来了时空压缩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等要素的跨区流动。
而得益于高铁带来的要素流向与流量改善,粤桂黔三省区间产业知识与技术等的空间溢出效应越来越显著,给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与转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环境。
“高铁+扶贫”粤桂合作迈上新台阶
南方日报:在南宁、桂林、贺州等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城市,调研组发现高铁不仅给这些城市带来了产业发展机遇,更推动了这些地区的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如何推动“高铁+扶贫”工作的?
李红:近年来,为更好地把握南广、贵广高铁带来的机遇,广西积极动粤桂扶贫协作,引进广东等地的资金、技术、资本和人才,推动贫困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比如,2017年,广东高州市与南宁上林县结对,高州市向上林投入了2000万元结对帮扶资金,用于产业扶贫。
此外,借助高铁对全域旅游的拉动,广西大力发展乡村客栈、特色民宿,为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一镇(乡)一品”等特色经济,为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
南方日报:近年来,“向东向东再向东”成为广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不少城市希望向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你认为,高铁经济带为粤桂黔沿线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哪些机遇?
李红:我认为,如果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能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有机衔接,粤桂黔高铁经济将为广西向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要素融通、产业融合、交通融汇等机遇。
比如,广西可快捷、动态地向大湾区提供劳动力,提升技术、就业水平,进而在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实现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有效反哺。你们在广西调研时也发现了,近年来广西籍的珠三角人才,回流现象比较明显,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小推力。
另外就是,广西可以借助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客源,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的生活与生态服务。数据显示,近年来,港澳台同胞占广西入境旅客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增幅达两位数。
南方日报:2017年6月,《南广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5年)》出台,涵盖广西和广东高铁沿线7个城市。从你的观察看,南广高铁经济带在推动粤桂两省区产业合作上有哪些成果?
李红:最直观也是最明显的领域,是粤桂两省间的旅游共享。根据我们的调研,包括休闲、购物及探亲访友等出行目的在内的游客约占高铁旅客的一半。近年来,广西的国内外游客增长率都维持在20%的高位;过去4年间,到桂林的游客从3000余万骤增至8200万,旅游收入更是从400亿增至900亿,其中高铁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此外,南广高铁经济带推动了两省区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企业间的合作,以及跨省产业园建设,如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广西园与其他分园,以及其他产业转移承接区等,为两省区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平台。
建设“南宁渠道”做实中国—东盟连接点
南方日报:2017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8673.8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高于广东对美国、欧盟的出口增速。近年来,南宁正在着力建设“南宁渠道”,做实中国—东盟连通节点。您认为这将为粤桂黔高铁沿线城市,打通面向东盟的市场渠道带来哪些帮助?
李红: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对东盟的贸易额占全国对东盟贸易额的24.9%,同期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额占全国的5.4%,两广之和占全国三成,可见粤桂黔与东盟国家在市场、要素与产业均存在较强互补性。
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地,有“南宁渠道”盛誉。因此,建设好“南宁渠道”及南向大通道,将有助于加速东盟与粤桂黔高铁沿线城市产业、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构筑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延伸至东南半岛的陆海地缘区人文合作交融带等。
南方日报:你认为,未来,粤桂黔三省区还需要如何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实现更全面发展?
李红:未来,在区际交通互联互通、城际旅游合作、产业转移与互动等方面,可继续整合三省区间较为分散的比较优势,联合拓展内外市场,实现更全面发展。
比如,粤桂黔可借助高铁网络进一步整合和共享旅游资源,形成一条旅游发展带(粤桂黔高铁旅游发展带)、两大旅游延伸区(东盟十国、港澳地区)、三大旅游集散中心(佛山、桂林、贵阳)、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客家文化旅游品牌、边关风情旅游品牌、健康养生旅游品牌、国际都市旅游品牌)的城际、省际、国际多层级旅游开发格局。
新闻推荐
高州又有4人横渡琼州海峡 已有7人成功横渡,人数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茂名晚报讯记者吴祖光通讯员吴仁伟黄迪辉前日,高州市冬泳协会4位勇士成功挑战横渡我国三大海峡之一的琼州海峡,从海口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