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人民医院村医通相关医疗专家、党员及群主在荷塘镇回访村民。编者按近年来,高州市人民医院致力于“思想建党文化建院,办有序的有情怀的公立医院”,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该院广大干部职工上下同心,努力践行“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的价值观,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高州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还吸引了23个省市地区的患者前来就医,成为新时代医改的一面旗帜。为此,本报推出该院“办有序的有情怀的公立医院”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日前,一支由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员医护专家组成的“健康小分队”来到该市荷塘镇荷塘村村民阿伟家里,为其复查身体。两个月前,阿伟因为突发急性心梗差点丢了性命,而将他从死神手里救回来的,除了医术精、效率高的白衣天使,还有高州市人民医院倾力打造、像守护神一样日夜陪伴着广大村民的“村医通”。
全天候保障
“村医通”覆盖443个村委会
高州山区交通欠发达,部分镇村地势复杂、山路陡峭,农村群众出城看病不容易。为了提高基层群众的健康水平,增强村民了解和预防疾病的能力,高州市人民医院今年创新推出了“村医通”党建+举措,以23个党支部分片“承包”23个镇,并在该市443个村委会中建立微信群,不仅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普及医疗健康知识结合起来,而且免费为村民释疑解惑,提出治疗意见。
阿伟病发时,妻子黎姨就在他身边。“当时他突然感觉胸口好痛,全身大汗淋漓。”黎姨一度心慌意乱,但受益于经常在“村医通”微信群学到的健康宣教知识,她很快冷静下来,没有“忍、等、拖”,而是紧急将丈夫送往医院救治。当救护车载着阿伟返程时,车上的医护人员已经对他进行了检查,并实时与在院医生沟通。院方第一时间做好手术准备,开通一键式“绿道”(先救人、后收费,绕行急诊及重症监护科室),迅速为阿伟疏通闭塞血管,使其转危为安。从进入医院到血管开通,仅用了36分钟。
该院副院长黄春明告诉记者:此类急性心梗属于高危疾病,时间就是生命。家属的理解配合为治疗赢得关键时间。遗憾的是,在现实中,许多病人的家属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在危急关头把宝贵时间用在了咨询和其他事情上,因而延误了救治时间。阿伟的幸运之处就在于,黎姨在今年5月就加入了“村医通”微信群,并从中了解到有关健康知识,心里有了一些底,所以她一分钟也下耽搁就把丈夫往医院送,对于医院的救治方案完全支持。
远程咨询会诊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这个也是灰指甲吗?现在在哺乳期,怎么治疗比较好?”
“是灰指甲,可以外搽炉甘石洗剂,每天坚持搽,过了哺乳期如果还不好再吃药。”
“很难根治吗?会不会传染给宝宝啊?”
“是的。肝肾功能正常的话都要吃药三个疗程。有传染的可能,要经常保持脚干燥。”
这是前天晚上“村医通”高科村微信群里的一段对话,对话者是该院骨外科一区主任、群主钟诚凡和村民向阳。这个微信群现有494人,大部分是高州市根子镇高科村村民。
除了群主,群里还有医师或护士两名,另有一名监督员。这是每个“村医通”微信群的标配。他们都是共产党员,既承担党建宣传任务,也义务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及远程会诊。
每天从早到晚,医护人员与村民们在微信群里顺畅交流,毫无违和感。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该院还成立了以院长王茂生为群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群。每当“村医通”里出现跨专业的问题,群里的医生就会把相关信息转到专家群寻求解答。
自今年4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推出“村医通”项目以来,该市已有近十万村民加入“村医通”微信群,惠及十万农村家庭。“村医通”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村群众编织了一个健康惠民保障网,也为实现患者“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尹兆平湛坚林巧文杨杰
新闻推荐
■记者梁小麟通讯员钟永莲本报讯为大力推进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覆盖流动人口、方便可及的卫生计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