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听说,在市区马曹路有一对老年夫妇每天都看《阳江日报》,并将报上的新闻讲给邻里听。经打听,老年夫妇名叫梁端恕和谢可姬,他俩年轻时都是电影放映员。老人数十年前形成的看报纸、写新闻稿等习惯保持至今。
第一代电影放映员
年已八旬的梁端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1953年2月,阳江县人民政府文化教育科选派5人到省文化厅电影放映培训班学习。在阳江一中初中毕业的梁端恕被选中,和全省100多人参加了学习。那时广东全省有100多个大县,阳江县能有5人参加学习,被选人员非常开心,也备受鼓舞。
在广州经过8个月学习, 梁端恕与阳春、新会、湛江和高州等地的5个学员,被分配到新组建的省辖县管的农村流动404电影放影队,在阳春各村巡回放映电影,成为阳江的第一代电影放映员。
那时,地处山区的阳春,到处是茂密的山林,有土匪,还有野兽,区、乡之间的路况十分复杂,行走异常困难。搬运电影器材的队伍常常有100多人,在阳江长大的梁端恕看见这阵势,有点纳闷。有一次,在圭岗进入永宁时,100多人的运电影器材队伍中有40人是持枪的民兵,分别在队伍的前后左右负责警戒,60多人轮流抬着电影器材艰难地翻越高山。当梁端恕跟着队伍爬上山顶时,有人指着山脚下的一个地方,说那就是放映点。那地方看起来很近,谁知跟着队伍走下山时,七弯八拐,费了很长时间才走下山。那些抬电影器材的人,中途更是喘着大气不停地进行轮换,梁端恕这才理解为什么要派那么多人来。
在阳春工作了6个月,梁端恕走遍了阳春的山山水水,为老百姓送上了一场场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后来,调回了阳江,在织一带继续从事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工作。
夫妻俩跑农村放电影
1958年,程村晨光中学初中生谢可姬,参加了农村电影放映队,在织、程村、溪头、平冈、塘口和望夫山一带巡回放电影。谢可姬与梁端恕在同一个电影队,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事业,让他们走在了一起,成为阳江县少见的夫妻电影放映员。
有了孩子后,因工作需要,两人又不在一个电影队,谢可姬带着母亲和孩子克服重重困难,到农村各地巡回放映。一次,为日夜奋战在南山矿大会战中的矿工们放映电影,为了让“三班倒”的辛勤矿工们能看上电影,谢可姬所在电影队利用午饭时间,见缝插针,放映《上甘岭》等电影,鼓舞矿工的士气,活跃矿区的文化娱乐生活。
梁端恕和谢可姬长期在农村各地巡回放映电影,他们在工作中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到一地,立即打听当地最近发生的好人好事,将之写成新闻稿。晚上放电影前,将新闻稿向观众播出,让观众在欣赏中受到教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夫唱妇随,夫妻俩为阳江电影事业工作直到退休。
晚年生活报纸相伴
在电影放映战线上工作了大半辈子,老人养成了每天阅报的好习惯。梁端恕和谢可姬说,多年的阅报觉得《阳江日报》越办越好,阳江建设新成就、民生热点、历史文化、深度报道、健康专栏、旅游天地等等,各种新闻信息都有,让老人爱不释手,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事。
老人说,他们长期订阅《阳江日报》。报纸上刊有许多好新闻和好文章,时间长了便萌生收集报纸的念头。每天,他们都会将《阳江日报》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看到好的文章,就将报纸收藏起来。老人说,报纸记录的是当前发生的热点和重要事件,反映社会,记录时代,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明。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夫妻俩收藏的不少报纸已发黄,但还是经常拿出来细细阅读。
梁端恕说,每天阅报和藏报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晚年生活,又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图 刘再扬
上图:每天看《阳江日报》已成为梁端恕和谢可姬的一种习惯。
新闻推荐
■记者黄昌明通讯员邹振国朱进军本报讯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茂高快线沿途水果摊档可能短斤缺两的舆情引起了高州市质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