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说
陈有育(市区)
据茂名日报报道,在我国医院管理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2018中国医院大会”上,来自粤西山区的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王茂生获授“中国优秀医院院长”称号,成为广东省6名获授者之一,是当中唯一来自县级医院的。这是目前全国医院管理者的最高荣誉,是改革者之荣誉,更是创新者之动力。
改革顺民意,惠民受推崇。医疗改革要取得成功,务必要找准目标和方向,务必要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对此。王茂生院长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哪里,县级医疗改革就跟随到那里;人民对健康公益的需求在哪个高度,县级医疗保障就共建共享到那里。”讲到就能做到。高州市人民医院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利益出发,顺应民意,找准医改的定位和方向,以“思想建党文化建院”引领,建立与县域人民需求侧相适应的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运行机制,打通了县域健康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国家医改目标,成为广东省“大病不出县”的医改样本。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国家医改目标,务必要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为此,人才是关键。高州市人民医院坚持“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理念,积极借脑建专科搭平台,采用“一借一长”、“双轮驱动”的培育人才机制。一方面“借”,是借外力外脑,软性引入人才,十几年如一日常态化聘请北上广专家进院“传帮带”。另一方面“长”,就是长内力内功,送本土人才出去培养。此外,医院建立不良事件讨论会、医疗矛盾警示会、医疗纠纷专家听证会的“三会”机制,建立“全员星级服务考评”制度,采用人才“能上能下”正向激励制度,形成了人才成长的良好新局面。这不但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医疗安全提供保障,而且为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医疗改革不仅是民生工程,而且是有序有情怀的系统工程。高州市人民医院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运行机制。在维护医疗公益性和保障可持续方面:一是创新推出了“村医通”党建+举措,让23个党支部“承包”23个镇,建立439个村委会中微信群的“村医通”,打通了健康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小病不出村”。二是组建远程医疗网络,引入全科信息系统,搭建县镇乡“远程医疗网络中心”、成立“分院”等,全面提升了乡镇医疗服务水平,让“常见病不出镇”成为现实。三是推出“互联网+医疗”,实行手机挂号缴费,医保全国联网实时结算,线上线下服务,大大缓解了“专家一号难求,候诊排队长,缴费排队长”的问题。四是精准帮扶,缓解山区急救和心脏手术难题。五是拓展“平价”公益医疗,减轻群众负担,增强群众获得感。在有效调动积极性方面:一是积极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激励机制,提升医务人员的幸福感,并把幸福感传递给病人,让病人更满意。二是出台多达42项措施,提供职工子女教育专项奖学金、困难职工子女助学金等,多途径提升医务人员幸福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高州市人民医院医疗改革的成功,得到了中央改革办专题点赞,被广东省卫计委向全省推广,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推广,获三部委颁发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国家卫计委医管局颁发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称号。在广东省卫计委发布全省县级人民医院患者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结果中,排名第一。
医疗改革的成功来之不易。愿更多像王茂生一样的改革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奉上更多成功的改革案例,为茂名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为建市60周年献礼!
新闻推荐
记者跟随南塘河河长一起巡河。本报记者周泽佳摄河长制跟着河长去巡河本报记者张彩霞通讯员谭颖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