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艳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物质上的进步,也需要精神文化上的提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既要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新农村的形象;也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构建文明乡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神俱全、名副其实。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乡村文化振兴,归根结底在于育人。一方面要抓好教育引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九年义务教育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乡村教育总体规划,覆盖到所有乡村学校和受教育者。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全力打造多途径、全方位的舆论阵地。利用农村的村头路口等显眼位置悬挂标语,在宣传栏、文化墙、建筑围挡和活动广场等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内容;印发文明手册,制定村规民约,引领农村新风尚;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宣传优良美德;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传递短、平、快的优势,积极宣传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传播好社会正能量,使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下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感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阵地
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有阵地。一方面要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阵地集聚,政策向乡村文化阵地倾斜,服务向乡村文化阵地投放,使其成为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思想引领的文化园地,成为党联系服务群众的公共服务平台。要以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平台搭建为抓手夯实党建基层服务阵地,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与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弘扬者,成为具体行动的实施者。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打造先进文化教育基地。在村内建设文化长廊、红色教育点,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使广大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发掘和保护农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乡村文化地标资源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要不断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积极健康的文化文娱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着力构建和谐美好、文明有礼的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主题,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常态化开展“最美乡村人”、“道德模范好人”等评选活动,树立农村先进典型人物;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俗庆典中传承发扬慈孝、互助、勤俭精神,在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中传递家国情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廉”文化为抓手,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真正正融入乡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只有大力彰显主流价值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食粮、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为农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早日变为美好现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信宜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车树才我和老伴相濡以沫走过50年。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短短的瞬间,但在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回忆与最心爱的人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