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美华通讯员冉启玲
医者,仁心仁术。谈起“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时,茂名市中医院副院长曾明等一批优秀医护人员的形象就会出现在记者的脑海里。从医30多年,他始终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在临床一线的本职岗位上默默传承和践行着雷锋精神。他以广博的医理、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真诚的服务树立了“大医精诚,德技双馨”的良好口碑,赢得了患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信赖。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日前,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公布了第三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茂名市中医院副院长曾明荣膺岗位学雷锋标兵殊荣,这也是茂名市唯一一名获此荣誉的个人。
勤学笃行 德艺双馨成名医
作为上世纪恢复高考早期的本科生,曾明在医生的岗位上默默钻研、耕耘、奉献了33个春秋。他酷爱阅读古籍和现代文献,博采众家之长,其家庭评为首届“茂名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他不断挑战自我,服从医院发展需要,把心血管病及内科急危重症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他医术高超,技术精益求精,成为茂名地区心血管领域的一位名医。他的团队擅长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各种心律失常、急慢性心力衰竭和各种休克、昏迷、中毒、呼吸衰竭、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损害等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为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知识,他经常与同事带着病例和疑问,利用节假日到广州等地,向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虚心请教,他曾三次到北京、广州、佛山等地脱产进修,经过多年一线临床的磨练,他已成为医院具有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和水平的内科专家。
“病人总是比医生更辛苦啊!”这是常挂在曾明嘴边的口头禅。多年来,由于工作需要,加班加点是常事,就连周末、节假日放弃休息也成了家常便饭。他坚持每周两次到重症医学科认真查房,制订诊疗方案,向家属解释病情;每周按时出门诊,他的专家诊室也总是推迟下班。他用勤业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来,不断专研医术,心系临床,先后完成部(局)级科研课题和厅(局)级科研课题各二项,获得地市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在国内正规医学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培养的多位研究生已成为临床专科骨干。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委、急诊专委会副主委、省中西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委会常委等职称,是对他专业学术能力的肯定。
悬壶济世 优质服务惠大众
在曾明心中,仁心与仁术同为医者之根本。他医术高超,更有一颗一心一意服务病人之心。无论任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还是重症医学科主任期间,他身先士卒,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分节假日,不分白昼黑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他所抢救的往往是医院里最危重的垂危、临终或奄奄一息的病人,也是病人最无助生命最脆弱的时候。无论医疗水平如何高超,病人随时有死亡的可能,他和他的团队多年来全力以赴只为救死扶伤,已经历了太多太多惊心动魄的重大抢救,如多发性复合伤、多脏器功能衰竭、反复心肺复苏、终末期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肿瘤晚期、重度昏迷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全力抢救。他要求医护人员把所有患者都看作为自己的家人和亲属,能用国产药平价药,就不用进口药贵重药;要少用药不过度用药;能口服尽量少输液;病情相对稳定的尽早转出普通病房。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他们用行动、语言和温情鼓励患者和家人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多年来经常收到病患者的表扬信和锦旗,未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有一次已近凌晨,出诊去信宜山区接一个急危重患者的同事,在返回途中就给曾明打电话,需要他赶回科室抢救。当时曾明虽身体不适早已休息了,但接完电话没多想,便立即从家里赶到科室耐心等候。当患者凌晨2点多回到医院时,他和同事们立即展开紧急抢救,最终让患者成功获救。在抗击“非典”疫情那段日子,曾明坚守岗位,带领医护人员吃住在医院,经常与住院留观的疑似病例接触,每天只睡3-4个小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优秀个人。
曾明做过心内科主任,40出头才进修心脏介入手术,十多年来已不记得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节假日与他的手术团队在手术台上度过,成功救治过不少危在旦夕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病例。其实,又有几个患者真正知道那个或那些医生护士为他做的手术?曾明常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成功不值得炫耀,失败更值得总结。”有时他走在路上,常常会被患者拦住,激动地说:“非常感谢,我的命是您救的。”
作为医务人员,他深知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如果能以一己绵薄之力在紧急关头救下一个生命,那是真正无上光荣!在无偿献血之路上一走便是9个年头的曾明,至今已累计献血2000多毫升。十年前他正高职称仍下乡任镇医院副院长一年,言传身教,使当地医院整体业务能力再上台阶,并用自己的车免费接送留守、孤寡老人看病打针,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曾明的“好”不胜枚举。至今仍有不少当地的医生和患者、村民与他保持联系和往来。
薪火相传 无私奉献为大家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曾明认为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是医院未来和希望的源泉。随着医院的发展,医护人员逐渐增多,培养更多年轻有为、医德高尚的医生,成为迫切需要重视的长远计划。无论是专业理论、技术操作,还是管理经验、治疗得失,他都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传授给80乃至90后的青年人,并总是给予更多的点赞和鼓励,为他们创造更多成长的平台。记者采访、面对镜头或评优评先,他则把机会让给别人。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精益求精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近年来,全院各专科技术尖、医德好的栋梁人才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把工作当作人生的追求,以工作为快乐,敬业奉献。曾明任副院长后,抓改革,抓管理,出成果,出效益。茂名市中医院被认定为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急诊科是病种最多所有急诊病人入院的必经之路,需要知识全面、反应迅速高效、沟通能力强的高强度团队,目前他带领的这个急诊团队已发展成为茂名地区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综合监护三环紧扣的优秀科室,并多次参加大型抢救和救灾抢险任务,为病人的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机会。该科以精湛过硬的急救医术、精良先进的急救设备、高效优质的服务质量享誉本地区。院前急救迅速高效,对急危重症病人实行全程绿色通道,承担着茂名地区和周边地区大量的院前急救、基层医院会诊、重症病人转诊及辖区内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以出车快、技术精、服务好,多次受到“120”、“110”指挥中心的表扬。
他所分管的重症医学科,是急危重症的综合救治基地,集中了医院最先进的监测和治疗仪器,具备最快捷的诊治绿色通道,有专门的抢救团队和抢救措施。是医院的龙头科室之一。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爱岗敬业、团结奉献、训练有素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十多年的抢救经验,练就了重症医学科综合实力优势,经常邀请省内各大医院的专家到科室会诊指导,传授经验,相互交流,专家们也常对茂名市中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急危重症的精湛抢救技术赞叹不已。同时,他还兼管安全生产、后勤总务、院外门诊。事务繁杂,涉及面广。他亲力亲为,随时深入分管职能部门和施工现场,上至空调电梯、下至环境卫生,都一一过问处理。在中医院二十多年,他未请过一次干休假和探亲假。他以敢于担当,不求回报,问心无愧为行医做人的准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获悉自己荣获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的消息,曾明感觉压力倍增。荣誉既是责任,也是压力,更是鞭策。他说,在他的同行、同事与朋友,在茫茫人海中,同样有无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从点点滴滴中弘扬着、传递着正能量,让永恒的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他表示会积极弘扬雷锋精神,发挥榜样力量,做雷锋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不负公众的信任与期盼,为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李红军,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湖北当阳人,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1987年6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