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文对家乡的未来充满着期待。
坐标:广东茂名市高州河口村
简介:吴永文,60岁,高中毕业,一直从事基础建筑工作,20年前开始推动家乡的公益建设,牵头建起村里第一条水泥路,推动家乡第一座文化广场出现,近几年扎根“美丽乡村”建设,是村里人人皆知的公益达人,更有村民说,“河口村出了这样的善心人,是全村人的福气。”
“春节不能只让自己家里有年味,村里更需要过年的氛围。”在吴永文早早的打点下,河口村的沿江路从年三十晚开始就流光溢彩,热闹非凡。从村后山的凉亭往下看,江边灯景宛若一条细长的长龙。
采访手记
河口村位置偏远,山路崎岖,但是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近几年,河口村的发展明显提速,村里的住房越建越高,村民们的意识也逐渐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村内的公共建设。
吴永文告诉记者,他将村里村外的爱心人士聚集起来,组建了一个微信公益群,专门致力于资助贫困学生和为公益建设集资。这个群从刚组建时的零散几十人,发展到现在成为了有490人的大群,越来越多的人怀着热情加入到河口村乡村公益队伍中。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与前几年相比,很多原本在城市打工的青年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愿意将城市的新兴产业带回家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随着家乡的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对于年青一代来说,在家乡定居生活的吸引力正逐年增加。
“因为田坎路不好走,村里男孩子都很难娶妻。有些相亲的小姑娘第一次来到村里,走着走着就反悔了。”刚迈入花甲之年的吴永文是地地道道的河口人,经历过家乡最原始的状态。他清楚地记得,村里主干道一到下雨天就泥泞得难以下脚,有些腿脚不方便的村民,出出入入只能依靠别人抬。“为了村里人生活便利,我们必须先把道路修起来。”
一条水泥路开启公益心
2005年,吴永文率先提出要在竹根头建设全村第一条水泥路,并拿出8万元作为计划启动资金。“当时的计划是每户村民出资1000元,后期如果再有资金问题,我就自己再拿钱出来补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吴永文的修路计划仍然不太顺利,土地使用权和村民意识是当时的“拦路虎”。
为了让村民愿意出让部分土地修建道路,吴永华和当时的村委干部时常出入相关村民的家里。“主要讲道路硬底化的好处。”吴永文说,村里的乡亲都是靠地为生,想要换取他们的土地必须跟他们把道理讲通,把思想工作做到位。
虽然偶有曲折,最终竹根头道路硬底化工程还是顺利完成了,河口村的第一条水泥路如期诞生。道路通行第一天的景象吴永文仍历历在目,往日的黄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村民们高兴地聚在一起谈论着以后的“好日子”。“那一刻真的觉得那段跑上跑下、焦头烂额的日子一点都不辛苦。”
第一次公益行动的顺利展开,点燃了吴永文推动家乡发展的火苗。之后,吴永文在村中成功推动大大小小的公益行动。“只要我带着一颗善心出发,最终的结果大多都是好的。”他提到,改革的成功推行少不了村民的配合和支持,为了感谢村民,他每年都会杀猪分猪肉给村民。而乡亲们也称他是“全村人的福气”。
带着钩机回乡赈灾
2008年,吴永文开始前往深圳从事基础建设的生意。吴永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程。靠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吴永文在深圳的日子也渐入佳境。
2010年,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水灾在高州市大坡镇河口村肆虐,洪水冲进河口村每一家的房屋内,农田、桥道被洪水悉数冲垮,位于河道旁的房屋群直接变成了一片汪洋。这场水灾也成为了吴永文生活和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接到乡亲的电话,我立马开始部署回家救援的事情。”吴永文决定终止在深圳蒸蒸日上的事业,带着4台钩机,回家乡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吴永文回忆起这场水灾仍然难忍泪意。
虽然早有乡亲讲述过灾情,但是现场惨烈的景象仍然像一把把重锤,使劲地敲打在吴永文的心上。他顾不上休息,立马联系当时部署救援的组织,提出以公益的身份参与到救援中。
在水灾之后,清淤成为了救援的重要工作,也成为了吴永文和4台钩机的首要任务。吴永文清楚地记得,他第一个救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大坡中学,“以前这里都是小孩在跑动,现在里面每一个空地都堆满了淤泥,连一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沉重的心情下,吴永文日以继夜地参与救援工作,仅是清理淤泥就已经用了两个多月,之后的建筑基础重建又用时3个多月。半年时间里,吴永文一直在和淤泥、水泥打交道。
看着一幢幢房屋重新投入使用,河道也修建起临时的通行桥,吴永文是打从心底里高兴。“我真的很庆幸我当时有条件,可以为家乡的灾后救援重建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水灾让吴永文确切意识到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情谊,从此坚定地扎根于家乡建设。
家乡未来可期
去年,家乡的第一座文化广场开始投入使用,里面配备了运动器材、舞台和音响等娱乐设施。广场左边有个小拱门,站在门边可以一览农田风光,好不惬意。在开放使用后,该文化广场立马成为全村的网红地,“很多人带着自己亲戚朋友来这边玩。”吴永文说。
这座文化广场也是吴永文牵头捐款、组织筹办的公益“果实”。今年新年,为了增添过年气氛,吴永文购置了几十盆的年花摆在文化广场的舞台上,并为广场前的沿江路的路灯挂上喜庆的古风灯笼。文化广场还起到促进村落之间文化交流的效果,吴永文提到,几天后,邻村的人将聚集在文化广场,进行“卡拉ok”比赛。
吴永文说,做这些事情图的就是高兴,不仅要自己高兴,更要大家高兴,而这也是他做公益一直秉承的理念。
“以前只是在村已有的基础上组织翻新,现在是主动去思考村庄的现代化发展。”在深入乡村的公益建设后,吴永文对家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认为一直在原有的建设上美化、健全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想要更进一步推动河口村的发展,跟上“进步乡村”的脚步,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先开眼界,后做实事。”这是吴永文在进行乡村公益建设时得出的经验。为了让村民能够支持他的提议,他曾经自租两辆巴士带着村民代表去到邻村参观,“参观那天,艳阳高照,湖里的荷花漂亮得不得了,回来村民也就开始思考我们村怎么发展了。”吴永文说,只有在意见一致、互亲互助的一个氛围里,才能推动乡村发展。
参与乡村公益建设20年后,吴永文对家乡的未来充满着期待。他表示,明年的计划是要继续美化沿江路,希望以后能有人注意到河口村,到这投资发展,推动河口村的进步。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杨静雨
新闻推荐
善行茂名■记者梁爽通讯员陈福霖本报讯日前,家住高州聚贤新村的邓伯父子将一面印有“帮护老人见义勇为社会良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