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茂名晚报记者柯丽云
张扬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生于1944年,1963年2月写出了“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第二次握手》,后多次重写。《第二次握手》是一部描述知识分子曲折的事业、生活、爱情的小说,塑造了三个献身科研事业的爱国科学家形象。1979年7月正式出版后,累计印数达430万册,至今居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首位。该书“重写本”于2006年出版。2012年又推出终极版。
被誉为“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著名作家张扬,受茂名市作家协会邀请,于2月9日晚在南越印象酒店樊登读书会,与聚集在这里的50多名茂名重点作家及文学爱好者面对面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与创作经历。
“心灵小说”感动一代人
会上,张扬从自身经历出发,针对这部20世纪70年代在文坛上产生了巨大震动的小说,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诠释了文学的力量、文学的社会效应。
这本至今让很多人记忆深刻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三位老一代科学家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其中男女主人公苏冠兰、丁洁琼相爱,因家庭反对,丁洁琼赴美留学,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留在国内的苏冠兰当了医学教授,并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成婚,丁洁琼归国后,才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便执意奔赴边疆。之后,她为苏冠兰夫妇的诚意所感动,留在北京献身科研事业,与昔日的恋人“第二次握手”。
张扬在分享会上讲述了书后的故事:“男主人公苏冠兰是以我的舅舅为原型的。他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化学家,他年轻时候的女朋友就是丁洁琼的原型,舅妈就是叶玉菡。这位女朋友有一天来找舅舅,也就是书中开头的场景。”张扬认为,好的小说总是与作家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次握手》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很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用手抄本、油印本、打字本等形式传阅。1979年,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正式出版发行,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稿。小说初版印数430万册,高居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之首。张扬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即《第二次握手》。”
书名的由来
1963年,张扬初写《第二次握手》时才19岁。它最初仅是一篇名为《浪花》的短篇小说,后来被改为《香山叶正红》中篇小说,1970年又改名为《归来》。张扬说:其时,手抄本风靡全国。而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氢弹之母》《归来》《归国》等。其中一本流传到北京的某一个工厂。因为封面缺失,读者也不知道小说叫什么名字,一名工人就贴了张纸做封面,并取名《第二次握手》。小说的名字由此而来。
“我写了一辈子,只写了这么一本书。”张扬对自己一生的心血十分慎重。上海文艺出版社在计划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时,曾想收录1979版的《第二次握手》。但被张扬拒绝了。因为他自认为“写得不好,不好就不能拿出来”。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60多万字的版本,张扬还是不满意。后张扬陆续删改,形成了现在40多万字的“终极版”。
张扬还为该书亲手绘制了封面。封面上的丁洁琼眉目清秀,挽着头发,嘴角带着淡淡而坚毅的微笑。
张扬说:“知识分子是伟大的、智慧的、美丽的。因此这本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书,从当年的手抄本到现在的"终极版",一直被读者喜爱。因为它赞美了美好的爱情、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会后,张扬现场为读者们签名售书,并鼓励大家一定要担当起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重托,创作出更多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文学作品。
读者分享
在现场,有好几位读者慕名而来。他们从手抄本时代就开始读《第二次握手》,也读过正式出版物并看过电影。他们在会上都谈了各自的阅读经历和体会。其中一位读者说:我相信每一位读过《第二次握手》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实现中国梦,就应该像小说主人公那样,为国家付出努力。”
有读者在分享群上留言:有三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先生的自我批评精神。在交流中他反复强调“《第二次握手》写得并不好”“我并不擅长写小说”。二是他开宗明义,认为写作者主要的素质是独立思想。三是他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我理解,不仅是处理科学题材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写作本身也需要科学精神,这两点,当代中国小说家大都缺乏。短暂聆听,让我对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作家的认识深入了许多。
也有读者留言说:茂名作协在春节期间组织一场与名家面对面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文化气息,同时受益良多,不仅创作过程中的疑问得到了解答,而且通过交流与互动,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鼓舞。大家争取在新一年多出精品,为茂名文学创作添砖加瓦,注入新活力。
新闻推荐
热点评说王如晓(市区)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第四届华语诗歌春晚茂名分会场暨庆祝茂名建市60周年”诗歌朗诵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