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树才
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高州城乡都有挂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来的沿袭、发展,现已成为一项形式活泼而且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高州挂灯习俗源自中原,是广东人的祖先从河南、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向南迁徙时带来的黄河流域挂灯文化。每年元宵节期间,不论哪家喜添贵子,都会习惯买盏花灯,悬挂在自家门前或祠堂、土主庙“灯棚”处,以示庆祝“添丁”。
早在清咸丰年间,高州就流行一句口头禅:“佳节挂灯,人人关心。”高州府城就有多间享负盛名制作花灯的店铺,由老师傅制作的花灯,造型独特,扎工精细,款式多样而著称。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前来抢购花灯者络绎不绝。清人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对高州城隆重热闹的灯会作了生动的描述:“元宵高州府城,灯火甚盛,每隔五家缚一灯棚,以竹为之,匾曰:"兴贤"。挂红缯其下,每多用杂色糊球,灯剪红白纸缀成,玲珑万眼,灯光光彩夺目。”诗人吟唱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观灯者人山人海,万分拥挤,致使一些妇人在挤拥时掉失了东西。当年有人唱道:“正月十五睇花灯,冇见花鞋共手巾。谁人拾到俾回我,双托槟榔谢佢恩。”
1981年,高州文化部门为了发掘整理挂灯民间艺术,鼓励老艺人重操扎灯业。从1983年起,每年春节、元宵节都在播州公园设灯会中心,使精巧灯饰荟萃一园,供观众欣赏览胜;1987年举办全市首届花灯展览大奖赛,这次花灯盛会制作的花灯品种繁多,制作技艺新奇精巧。除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宫灯、花篮灯、宝莲灯、武松打虎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及五光十色、玲珑剔透的龙灯、云灯等外,还有高达数米的华表灯组、花塔灯组、牌坛灯组、彩楼灯组等,以上花灯有的配以电子音响,电力启动使花灯的人物和动物造型都舞动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元宵节之夜,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如同白昼。举行花车、花灯大巡游,其时鼓乐齐鸣,龙腾狮跃。隆重热闹灯会盛况,吸引《南方日报》、《茂名日报》、《珠江电视台》、《茂名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派出大批记者拍摄报道,政府还邀请省内许多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演员、海外华人观光共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杜埃对这次元宵灯会盛况赋诗赞曰:
烟雨鉴江云脚低,纷飞春燕竞含泥。
欢腾户户元宵节,灯光山城喜欲迷。
高州“挂灯”习俗中也有挂灯笼的习惯。灯笼是用篾条或铁丝编织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外壳,糊裱上油纸或薄纱纸,绘上精美图案,题上吉祥美好的话语。许多家庭,碰上喜庆节日,都会在门前高高挂上大红灯笼。有些家庭一年四季都挂着大红灯笼,寓意常年生活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春节期间,都悬挂着许多精美的大大小小红灯笼,以增添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
新闻推荐
李仕汉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据有关资料记载:真正形成声势浩大的学大寨运动,是1974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