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建市60周年
市民用笔写茂名
张光(退休干部)
日前,一批老同学和老朋友聚会品茶聊天,话题不经不觉转到茂名建市六十周年上来。面对满座年龄比茂名市龄还长的古稀与耄耋老人,笔者半开玩笑地问:“诸位,大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数十年了,茂名有多少楼房?谁能说得出来,奖他一万块钱!”
举座哗然,个个目瞪口呆,继而相互顾盼,全都哑口无言。
当中一位老教授拍案惊讶:“你大概痴了吧老张?怎么像个天真烂漫的幼儿园小朋友,忽然提出这个问题来?”
我一点也不痴。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和这种场合提出这个问题,只因心底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感情激流。
笔者也算得上是个老茂名了。1957年,茂名建市的前两年就由国家分配到当时的茂名县这里工作,亲眼目睹茂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名闻遐迩,一步步地走过六十年艰辛的历程,迎来今天的生机勃勃和灿烂辉煌。
记得茂名建市初期,流行着两句顺口溜:“十字街口四栋楼,警察一眼望尽头”。那是对早期茂名最真实、最生动也最形象的写照。当时茂名确实小得像一只巴掌,只有红旗和油城两条马路交汇处的四个街角四栋楼,即邮电大楼、百货大楼、银行大楼和四建一公司大楼。相隔不远小东江畔还有一栋五层楼,那栋当时全市最高的楼房是市委市政府的办公楼。
六十年后的今天,笔者重访当年曾经工作过的这座五层楼,登上楼顶极目四望,只见东南西北高楼大厦密密麻麻,鳞次栉比,多不胜数。脚下这座五层楼被淹没在楼房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了不起眼的一个“小不点”。尤其让人感到欣慰和振奋的是,楼房的海洋生机勃勃,扩展到全市城乡各地,包括边远的山区农村。笔者曾经应朋友邀约走马观花,到信宜、高州、电白和化州边远山区农村转游了一圈,惊讶地看到昔日到无处不有的低矮泥砖屋和茅草房已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绿树掩映中的别墅式小楼房,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不是天堂,堪比天堂。笔者家乡是革命老区农村,过去从来没见过楼房的踪影,不知楼房为何物。如今已家家户户住上楼房,最高的达六层,比茂名市委和市政府当年那座五层办公楼还高出一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已经在今日的茂名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城乡无寒士,无处不欢颜!由此想到六十年前,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的高中教师,只住着一间六平方米的小平房,而今天住的是一套五房两厅总共一百四十多平方米的楼房,天差地别,更加心潮澎湃,情怀激荡!
正因为心底涌动着这样一股激情,才禁不住像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发出“茂名有多少楼房?”这样天真幼稚的叩问。笔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不仅市委和市政府领导难以回答,连房产主管部门也无法回答。因为茂名城乡的楼房是一个变数,年年月月在增多,时时刻刻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方针指引下,茂名像全国一样,每个部门和每项事业都生机勃发,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不断衍生出无数这种难以回答的问题。
观微知著见沧桑。无须借助GDP 一类大数据,仅是这一难以回答的问题,就足见茂名建市六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辉煌。
新闻推荐
信宜市志愿服务驿站春节假期照常服务 让文明行为“闪耀”每一天 本报记者张越
“在这喝口水,歇歇脚。”昨日上午,已经移居惠州的罗志辉老伯回信宜走亲访友,空闲了到玉都公园散散心,看见有志愿服务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