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德金
说茂名的城市史,最值得讲的应该首先是油城路。从茂南区公馆镇公共汽车站油城一路起,至茂名大道油城九路止,全长约为12公里。一条油城路,穿越一座城的东西。他似一位饱经风霜的慈祥老人,见证油城的茁壮成长;他像一位忠诚干练的卫士,守望油城的美好未来。
一条路,一座城的孕育
时光把城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短短六十年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拔地而起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翻过历史的年轮,我们震撼的是岁月馈赠的翻天覆地的变迁。
公馆,一个很形象堂皇的住地称谓,作为茂名市的一个地名,它现在是茂南区辖下的一个镇,却实际上又是茂名城区的西门户。它的得名,追根溯源,确和住宅息息相关。据史志载,公馆圩始建于清代,时有一座坟名为“赋林坟”,祭扫人多,远道的在此搭棚歇脚避风雨,习称“公屋”,有小贩在此设点经商,日久成圩。清代高州知府南巡吴川等地,夜宿于此,后人称其寓所为“公馆”。天长日久,“公馆”之名逐渐叫开。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公馆成圩集时代较晚。初期,这里是一片荒山坡,周围散落着几十条乡村。至清末,此地才逐渐形成主要商品集散地。按照历史进程的一般轨迹,百年时光的磨洗,今天的它或许就是一个人口渐增的不温不火的平常圩集而已,人们绝没有想到,历史的机遇眷顾这片地方,注定它的不同凡响。
1954年开始,中央有关部门派来地质勘测队,在茂名县南部和电白县西部一带进行勘探,并成立了勘探石油工区。1955年,国家批准在茂名县南部一带开发油页岩,发展石油工业。1958年,成立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建处,并将茂名县南部的金塘、公馆、袂花、镇盛、鳌头等地区总共418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出,正式以“茂名”的名字建立茂名市。随即,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骨干力量、主要技术人员和优秀工人云集这片土地。据有关资料显示,原来这里只有本地的几千农民,到1959年人口就激增至5万多,被称为新兴的南方石油城。
这个新建的南方石油城市叫什么名称,据说最初还颇费一番酌量。省委要市筹建处提出意见上报。有人建议,就叫“茂名市”,但“茂名”已是茂名县的县名,觉得夺去县名不妥,加上“茂名”是纪念传说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又有人建议叫“公馆市”,而公馆又带有庄园气味。也有人建议叫“金塘市”,又嫌其未能概括几个矿区的特点。还有人提出从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几个矿区的名称中取字串成一个市名,从“金塘”中取“金”、从“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阳”,叫“金阳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创建美丽的城市。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建处对这四个市名都分别陈述理由,以正式文件向省委报告。省委考虑茂名工矿区在世界上都出了名,再改用别的名称,容易引起错觉,为了连贯性起见,决定叫“茂名市”,将茂名县改为高州县。报国务院批准后,1959年将茂名工矿区正式定名为茂名市。
因油而生的茂名市,建市之初,道路建设主要是服务运输矿石和炼油设备。最初的一条街道是泥土、碎石的“试验路”,从高山码头经新坡、炼油厂至露天矿。1959年,茂(名)河(唇)铁路通车,矿石和炼油等物资设备由铁路运输,因而开辟建设从火车站到小东江桥东西走向的道路,始叫工业大道,时长6公里,宽50米,这就是油城一、二、三路的雏形。一座工业城,从此孕育、诞生,开始启航,走向光辉的远程。1963年工业大道扩建。1982年正式命名为油城路。
随着城市的拓展,油城路在不断延伸,至1988年相继建成油城四、五、六路,1995年后油城七、八、九路接连完工,2016年初茂东快线通车,油城路直接连通了包茂高速、沈海高速。从空中鸟瞰,他就像一条巨龙,自西向东,始发于公馆镇,跨越小东江,迈进中心广场,穿行茂名大道,跃向茂东快线,一路奔腾,盘桓在油城大地,见证他的沧桑,展现他的雄姿,昭示他的勃勃生机。
一条路,一座城的中心
油城路,这是一条茂名市政治、经济、社会、文体、休闲、生活中心的路,不管你是风驰电掣般地驱车,还是悠然自得地漫步在这条茂名市区开拓历史最早、最宽阔、具标志性的骨干街道上,你会强烈涌动这种心脏、中枢般地位的感受。
油城三路,在与江滨路交汇处,面对环形交通安全岛,一栋四层多高的大楼至今仍高耸屹立在那里,它是茂名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和见证,好像在对人们讲述着这座南方油城创业的辉煌历史。这栋落成之时的茂名最高楼,初为工矿区办事处,不久后为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迁到油城五、六路,虽然地点从河西到了河东,却还是在这条油城路上,依然青睐、情有独钟于这条主干道路。原来的办公大楼即作为新设立的茂南区委、区政府办公之用。在这条路上,还拥有众多的行政执法机构和单位。每天,从市委、市政府和这些部门作出的决策,发出的指令,部署的行动,领导、推动着整个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这条路,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商业中心,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与时俱进地拥有最繁华密集的商圈街区。细数它的发展历程,油城二、三路同建设路、红旗路交界的十字街口到江滨路地段,是最初、最早形成的茂名重要经济商业带。这里有汽车站、银行、医院、小食店、茂名饭店(茂名大酒家)、新星酒店、五金杂货店、河西市场、百货大楼、邮政大厦、招待所、高大街等。那时候,市民逛街、购物,都经常在这一带,附近农民进城,各县(市、区)的人们来茂名城区,也首选这个地方逛游。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茂名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茂名城市飞速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在油城四、五路同健康路、人民路的十字路口一带,又逐步形成新的商业核心区,标志性的商城建筑有物资大厦、茂名大厦、荔晶酒店、京华大厦等,比较大型的购物中心、商场、酒家、茶楼有明湖商场、名城商场、泮江酒楼、糖烟酒公司商场、医药公司商城、昌发商场、河东市场、威威步行街等,还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夜幕降临,霓虹灯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非凡景色。进入新世纪,茂名大力实施向东向南向海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交通基础建设,大兴现代产业,建造深水大港,实施城市扩容提质,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油城八、九路同西粤路、茂名大道一带,日益形成了以凯德广场(茂名印象汇)、沃尔玛、明湖电器城、东汇城、汽车交易市场等为标志的经济商业中心。
这条路,当之无愧的也是茂名的文化体育休闲社会活动的中心。从西到东,一代又一代的市民群众在这条路上及附近的河西、河东新华书店、茂名图书馆上购书、阅读,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吮力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在东风电影院、红旗电影院、茂名影剧院、图书馆影城、文化广场上观看一部又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欣赏一场又一场动感怡然的文艺晚会,感受着时代跳动的强音;在江滨公园、新湖公园、体育中心、中心广场、文化广场进行散步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怡情,还有各种集会、体育、展览等社会活动。
放眼今日的油城路,高楼鳞次栉比,街树郁郁葱葱,街道车水马龙,街市热闹非凡,市民容光焕发。每天,我驾车行走在这条“主动脉”中,汇入那上班族的人流里,啼听他朝气蓬勃的脉搏,感受他活灵活现的青春气息,我为自己作为油城的一分子而自豪,为自己参与这座城的建设出力而骄傲。
一条路,一座城的名片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名片。从不同角度而言,名片应分不同的层面:产业的、形象的、文化的,不同层面的名片,就有不同的内涵。油城路,是茂名市的精神名片。一条油城路,生活在茂名这座城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外地人到茂名,如果开口问油城路,相信这座城的人们都可作答。熟记于心,浸透脑髓,随口而出。什么是精神的层面,这就是最好的答案:融入日常,贯穿经常,自然而然。
油城路,深深体现了茂名人民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开拓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尽快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党中央决定建设茂名工业区,打一场夺油大会战,这是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封锁,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几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辗转跋涉,云集鉴江平原,在茂南这片百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克服材料缺乏、人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苏联中止合同、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以唤醒沉睡的荒原、让河流改变模样的大无畏革命气概,掀起了气壮山河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建设步伐,这就是中国人民“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热情,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油城路,一个冠头的“油”字,深深刻上了茂名石油化工城市的烙印。茂名因油而生,从开发油页岩成立茂名工矿区,进而建设成为今天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无不是这种精神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茂名的主政者、建设者和全体人民,去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时期一个又一个胜利。从原先叫“工业大道”到改革开放后把它正式命名为“油城路”,我想,正是要用它来告诫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时时提醒这座城市的后来者,不管以后城市怎么发展、如何繁荣,走得再长、再远,也不要忘了来时的初衷,不要忘了先辈们洒下的辛勤汗水,不要忘了创业的豪情。我想,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吧。“南方油城”,念诵这个响亮的名字,行走在这座城市,这座无处不浸透石化元素的城市,无处不体现石油文化的城市,这就是它散发的精神火花和城市魅力。
油城路,深深蕴含了茂名人民“惟用一好心,诚待四方客”的开放包容精神。有人说,广东有两座移民城市,一是茂名,一是深圳;也有人说,广东有两座先有规划后建城的城市,也是一为茂名,一为深圳,可见对茂名评价之高。茂名历史上的洗夫人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惟用一好心”,这种好心精神在茂名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声名远播。茂名建市,不仅仅只沿用茂名县的原名,当然也继承了茂名人民千百年来的“好心精神”。这种好心精神内涵丰富、表现多样,在当代的突出表现,高度概括起来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的壮志雄心,为人民服务的尽力全心,做人做事的公道良心,对领导长辈的尊敬孝心,对朋友客人的热情诚心……这种好心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最通俗的体现。油城路,这座城市里最宽最长的路,他的宽敞是我们博大包容胸怀的象征,他的绵长是我们逶迤不尽情谊的佳话,好心精神催生了茂名奋发图强的源泉动力。建市之初,为支援茂名的建设,当时从全国各地、各有关方面和专业机构,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几万人初到这片荒野之地,人生地疏,用水、供电、交通、日用品、住房等设施,无不要白手起家、从头做起。茂名本地的农民,茂南平原大地上的勤劳质朴的农民,以国家的主人、地方的东道主、建设事业的主人翁精神,热情拥抱建设大军的到来,他们为探矿做向导、为修路搬泥运石、为建厂迁出自己的村庄,同建设大军融为一体,一道投入开创新城的建设战斗队伍中,为南方油城的创建作出了无私奉献,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书写了彪炳千秋的功勋,值得子孙万代深深崇敬和铭记。
油城路,深深贯穿了茂名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精神。茂名是石化工业城市,但绝不是工业污染城市,茂名从建市开始,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油城二路上,保留着茂名最早种植的绿化扇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荫遍布,树影婆娑,鸟语花香,漫步油城路,你就仿佛置身了绿色海洋。管中窥豹,从油城路可见一斑。无怪乎茂名十多年前就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光荣称号。尤其为市民津津乐道和国内外许多媒体深度报道的是小东江整治、露天矿华丽变身为绿色生态公园这两项利国利民的千秋万代的德政工程。穿城而过的小东江,曾因污水排放鱼虾难长,治理后碧水澄澈、清波荡漾,江堤树丛挺拔、绿草茵茵,华灯下音乐喷泉响彻云霄,市民流连忘返。露天矿为新中国尽快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也给城市留下了巨大的伤疤。曾经的露天矿区,山峦光秃、风沙四起、污水淤积,市委、市政府近年花大力气进行恢复整治,引水、种树、修路、建馆,一件件,一项项,无不在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把昔日赤裸裸的矿区,建设成为了一个市民趋之若鹜的休闲好去处的生态公园。现在的茂名是天蓝、水清、树绿的优美城市,空气指数稳居全省第三。许多初来乍到茂名者,第一个惊讶的就是我们的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啧啧称叹。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南方油城,这就是我们的茂名,这就是我们值得深深热爱和呵护的家乡的土地。油城路,他在忠实守望了六十年,他还会守望百年、千年、万年。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车杰蓉通讯员李家升相信不少市民都记得208路公交车驾驶员周春晓于2018年2月1日在公馆圩不惧危险,帮市民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