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辉(市区)
年例是粤西地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网络信息广泛传播,年例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年例,如何认知、传承、改进,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地方文化话题。
年例文化中的“吃喝元素”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再纯粹的文化活动,在其人间现实上,也往往要以“饮食”为铺垫。文人墨客雅聚,饮酒品茶吃饭也随之而雅。于普通民众而言,一年一例,亲戚朋友因情会聚,熟人“生人”吃饭联欢,原是人间乐事,无可否定。把年例文化中的吃喝元素完全去掉,是没必要、不现实的。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做年例”中出现了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甚至借此搞关系拉圈子等现象,扭曲了社会风气,引起了很多人的诟病。我们对此倾向要保持警惕,不宜过度吃喝,不宜借此制造不良风气,也不宜借此过量杀生。为了年例的长长久久,应努力提升年例中“饮食文化”的精神境界。苏东坡饮酒吃肉样样不少,也在随缘安身的生活中说过:“人间至味是清欢。”茂名不少传统菜式有大浓大味热情洋溢的特点,年例菜肴表现尤其明显;苏东坡是小隐隐于“清欢”,茂名人可否从家乡味道中品出大隐隐于“大味”,品出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清欢”,从而有利于体会并润色地方饮食文化精神?
年例文化中的“迷信成分”也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为了迷信而搞迷信,这是不可取的。也有人认为,在科学人文昌明的当今时代,大部分民众都有了文化自觉,民间的众多祭祀活动仅仅是祖宗遗传的民俗仪式,已经无关乎“迷信”。无论如何,我们对民间民俗活动都应该有一份理解和引导。民俗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去掉了就根本不成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放任自流也不见得就能“无为而治”。把年例从过于简单直接的“迷信”心理中剥离出来,突出年例文化的活动仪式感,突出其文化遗存和文化考古价值,突出其人文深度和生活气息,是保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的可取思路。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亲戚朋友同学家里“睇年例”,那时候没看到多少“迷信”氛围,更多的是朴实的民风、自然本色的生活和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更好地改进年例文化?一是努力把年例办成“群众联欢节”。这也是年例的原初含义。在特定的节日,让大家放下平时的生活负累,放下心理包袱,放下人际恩怨,聚在一起,友好联欢,让年例起到化解矛盾、敦睦群民、和谐社会的作用。在很多人觉得“年味”渐淡的今天,如果年例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能起到保持“天地人和”的文化作用,发挥特殊的文化魅力。二是坚持年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年例办成社会主义年例(年例本来就有一点“原始共产主义”的影子)。有人也许会说:这样会不会冲淡年例的“传统”色彩?不会的!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年例从古到今就经历了无数的变化细节。只要年例“敦睦群民、和谐社会”的本义本质不变,表面形式就不要怕变(合理形式能保留的尽量保留),随时可加入主流性时代性因素。譬如,在集体大场合万众一心唱唱红歌,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汇,也是一种文化创意。这方面广场舞大妈早就实践过了,在年例中推广尝试,不见得是难题。
家乡水土家乡人,家乡风俗家乡情,勤劳智慧的粤西人民,很会用心,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特色,过出朝气,过出“家乡的味道”。
新闻推荐
通讯员谢沅钊记者邹慧本报讯据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度,茂名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上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