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湛
时光回到六十多年前。1958年深秋的一个早上,茂南平原制高点之一的官渡山上,来了一群察看地形的干部。在时任茂名页岩油公司筹建处负责人方华等陪同下,国家建设部部长万里、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等来到茂名,为工矿区选定职工住宅区地址。万里同志详细询问页岩加工厂与官渡之间的距离,考虑到当时职工上下班靠步行的实际,决定把首批住宅区建在河西“三万七”,官渡选址留待小东江堤筑后再建设。
这是茂名建市最早城市规划的一幕,至今许多第一代拓荒者依然记忆犹新。
“万事起步难”,一座城市平地而起,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其艰辛程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追忆城市基础设施的四梁八柱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对我们留住创业足迹,不忘建市初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引水入城
南方油城是在没有城镇依托的条件下,在一片荒原上建设起来的。自1955年5月茂名页岩油公司筹建处成立后,不仅要谋划页岩油工业开发大计,而且要解决水、电、道路、住房等当务之急,否则就难以立足。
水是万物之源,建设年产100万吨页岩油的大型企业需要大量工业用水,近十万建设者汇集茂名参加建设,必须有长期的生活用水来源。当时苏联专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用鉴江的水,二是钻取地下水。但鉴江在枯水期只有4立方米/秒的流量,连农业用水都不够,更遑论工业用水了;而茂名属红砂岩地区,地下水量不大,大量抽取既费力成本也难以承受。为了找到充足水源,筹建处组织精干勘察队伍,爬山涉水走遍周边的山山水水,最终决定利用当地雨量充沛的有利条件,兴建高州良德水库,同时修筑至茂名的引水渠,可以一举解决茂名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问题。经过水利部专家实地考察后,这个方案获得批准,石油部分别拨出3000万元和400万元用于水库和引水渠的建设。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精心组织下,上万名民工日夜奋战,只用一年多就建起主坝和引水渠。
1959年9月建成投用的良德水库和由化州南盛至茂名的引水渠,经过多年风雨洗礼,不仅供应油城用水,还灌溉了数百万亩农田,成为茂名的生命之源,至今仍然造福民众。
劈山筑路
建大工业需要运进大批设备,油城建设者面临的首个难题是没有像样的道路。为此,他们土法上马架桥铺路,在矿山开发中挖开 6公里的开段沟,搬走了金塘岭,架起高架桥,铺平金塘站,用双手完成了103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同时组织1000多人和10多辆汽车到信宜大山伐木,运回一万多根枕木,铺设了茂名工矿区的第一条铁路线,将成千上万吨设备运进了矿山与干馏厂,拉开了大规模页岩开发和页岩油提炼的帷幕。同时,市区的主要道路、桥梁和市政设施也开始动工,河西中心街道两旁楼宇纷纷兴建,城市格局形成雏形。
但是,油城发展必须打通与外部的顺畅交通。当时离茂名最近的是黎湛铁路的河唇站,茂名到河唇还有50多公里,如果接通这条铁路,从北方运来的设备和物资就可以直接抵达茂名。开始,铁道部认为这是企业内部用的铁路,让企业自己想办法。茂名市和茂油公司领导没有气馁,他们认为与国家铁路网不联通,茂名石油工业就难以舒展拳脚,这个瓶颈一定要突破。经过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铁道部终于认可这条铁路对支援茂名开发缓解国家缺油困难的重大意义。由石油部与铁道部开会商定,石油部拿出1300万元,铁道部负责工程设计,铁道建设兵团负责施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1959年茂河铁路竣工通车,其后成为茂油公司原料进厂、产品外运的重要大动脉,也使油城进入全国铁路网络版图,大批建设者通过这条铁路来到茂名。
开发动力
无论工业生产还是城市建设,电力和蒸汽的供应必不可少,油城的电厂选址是几经论证才确定下来的。
起初考虑在化州南盛,优点是离未来的市区较远减少灰尘的影响,但由于该电厂除了发电,还得给炼油厂供应蒸汽,如离得太远,中途散热多成本高,最后决定建在与炼油厂相邻的黑石岭,即现在的茂名热电厂所在地。当时电厂计划安装六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共15万千瓦,首期建成两套从苏联进口的2.5万千瓦机组,以后再逐步扩建发展,成为茂名乃至广东的发电基地,为城市带来了光明。
由于炼油工业对动力的要求一时难以满足,建设者开动脑筋,创造条件上。起初部份工业和民用电力由调运到茂名的列车电站提供,后来由于投产的生产装置较多,动力异常紧张,茂油公司动员职工献计献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茂名第一套原油加工装置一蒸馏试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蒸汽无法解决。一位工程师提出了用多台火车头“串联”供汽的办法,结果用13台淘汰封存的旧火车头生产蒸汽输入管网,保证了蒸馏、裂化等装置供汽,一直坚持了十年,成为茂名建设史上的一段佳话。
家园崛起
开发油城聚集了十多万来自大江南北的建设者,兴建住宅区迫在眉睫,居民点的选择牵动着决策层的心。国家有关部门和广东省领导多次赴茂名考察,几经研讨才定下居民区的选址。不久,茂名的首批住宅建在如今的“三万七”、“六百户”一带。由于地处小东江边,还修筑了河堤防御洪水。
起初,油城的规划是建一个人口六万的工业镇,1958年后根据生产规模的扩大改镇为市,人口规划扩大至15万人至30万人。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不少村庄要迁移,至1959年底共搬迁44条村庄,迁移人口1万多人,征收土地3万多亩,建成新村15条共140万平方米。这个涉及面甚广的迁安工程不到两年就全部完成,为新城建设全面铺开创造了条件,这得益于动员安置工作的细致和群众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据一位亲历其事的老同志回忆,那时注重政策宣传,一家一户上门为群众排忧解难,连拆旧屋的材料大都用在建新屋上,处处为民众着想,自然没有什么“钉子户”。
更令人敬佩的是当年城市设计者的科学精神。笔者在60年前的《羊城晚报》上,查到了设计师选择上风口建市区并设置绿化防护隔离带的记录。在当年的规划上,茂名将是一座绿色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多平方米。同时,对住宅采用“街坊制”,每个街坊住4千至1万人,配有小学、幼儿园、菜市场、门诊部等,职工接送小孩上幼儿园,连马路都不用过。这与当前国家改小区制为街区制的改革极为契合,寄寓了开拓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座城市崛起的背后往往有许多曲折的往事,先行者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前瞻眼光和造福后人的胸怀,在茂名人心中永不湮没。
新闻推荐
通讯员王其章廖文瑶记者许巨滔本报讯昨日上午,茂名市公安工作会议在市民中心召开。会议强调,在新一年要全面深入贯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