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伦
1982年9月,我辞别了工作了29个年头的海南儋县农业局,调回家乡化州县,进入县公安局工作。从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转身成为人民公安队伍中的一员。
进入公安局,我被安排在签证股(即现在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工作,专门负责办理边防证,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在办理边防证的工作岗位上,我见证了家乡人民到特区闯荡的大潮,也见证了特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的签证股办公室,就设在化州河西幸福路85号公安局大院里。我主要负责办理边防证。当时边防证的年发证量是一千至两千张,虽然从发表审批到填证、收款、发证都是我一个人负责,但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
随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加快发展,化州市良光镇的土木工程公司在蛇口站稳了脚跟,接着笪桥、官桥等10多个镇的建筑工程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多的一百两百人,少的也有10余人,这些建筑工程队带上当时农村唯一的运输工具——手扶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向深圳进军。化州市劳动局成立了服务公司,组织一批批农村的青年男女到深圳的工厂打工。化州市农校扩招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初中肆业生,长短期结合(长的两年,短的半年),学习畜牧兽医知识技能,学习果树花卉园艺技术,毕业后由校方向深圳珠海畜牧业、养殖业及花卉公司推荐就业。这一拨一拨的年青人成群结队,像大海的波涛,后浪推前浪涌向深圳。
当时,进入经济特区必须持有边防证,否则卡在特区检查站外。随着边防证的发证量不断激增,我们原有的人员和办公场所已不能适应当时的工作需要,为此,签证股另辟两个大办公室,一个负责填证过印,一个负责收款发证,人员从原来的1个人增加到7个人,各个基层派出所都有1个专职民警负责。
每年的春节、中秋节前后,都是办理边防证的高峰期,签证股除了全体民警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之外,局机关抽出6至10人的协助队伍,派出所增加1至2名民警和几名治安员协助办证。因为当时边防证的期限是半年至一年,所以,需要在深圳、珠海长期逗留的持证人员还必需年年换证。为方便群众,化州市劳动局和公安局还专门派人长驻深圳收集需办证件,不定期集中回局里办理。当时的年办证量也从原来的一两千增至十二、三万张,高峰期日发证量过千张,达到了以往的年办证量。在繁忙的时段,很多排长队办理边防证的群众都深有感触“一证难求”。
虽然增加了人手,但我还是要负责边防证的过印、记账、发证、回收存根等工作。我从入签证股的第一天起,直至1997年4月份退休,坚持每天提前15-20分钟到岗、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准时开门,而下班往往延时。国庆、春节假期,我们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国家规定的工龄假,我也从未休过。真正的休假,是我80多岁的老母亲弥留之际,请假陪伴她最后的10天。
边防证不但是进入深圳珠海特区的敲门砖,也让很多化州务工人员实现了到特区创业的梦想。很多早期到深圳“掘金”富起来的化州人,纷纷在深圳落户、置业,在深圳某个化州人聚居的街道办还建成了化州一条街。他们当年都是凭着一张边防证到特区,现在都事业有成,声名远扬。
刚退休那年,因为探望定居深圳的大女儿,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深圳这块热土,这个令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后来到深圳带外孙女将近10年的时间里,我又体验了一把半个深圳人的生活。这个时候,边防证早已取消,通过边检站才能进入特区已成为历史。但是,正是这一张薄薄的边防证,见证了农民洗脚进城的历史进程,见证了特区改革开放的繁荣发展,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新闻推荐
通讯员廖芳兵李超本报讯为促进全民健康生活,建设幸福化州,2月22日,化州市在康景体育馆南门广场举行创建省级健康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