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茂名。丘立贺刘栋铭摄
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好心湖北偏西方向,由两栋旧厂房改建而成的露天矿博物馆已布展完毕。数天后,这个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将在庆祝建市60周年的日子里迎来开馆时刻。
好心湖倒映着茂名建市一甲子的岁月峥嵘。1959年建市的茂名正是以这里为原点,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南方油城”;奋起直追的茂名也正是以这里为拐点,转变发展理念全面修复矿区生态,奋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昔日拓荒创业的油城,如今正阔步向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魅力城市迈进。茂名市委书记许志晖指出,最值得纪念和庆祝的,是茂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是茂名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拥有了契合茂名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的新目标、新定位。
拓荒创业因矿山而起的城市
一到周末,露天矿生态公园里游人如织。“先有露天矿,才有茂名市,茂名因油而兴。”黎安兰是露天矿最后一任矿长,常“回家”看看的他站在好心湖边感慨万千:当年热火朝天地开矿炼油的情景已然不再,露天矿经过数年的生态修复,正逐渐变身为公园和绿洲。
1956年,在历时3年勘探发现这里的油页岩矿可开发100年、年产100万吨原油后,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母页岩炼油厂。
1958年8月,这座日后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露天矿山破土动工,上万名技术人员和工人从五湖四海汇聚茂名,直接促成了1959年茂名撤县建市。
从1962年正式投产至1993年1月停产,茂名露天矿累计开采油页岩1.02亿吨,生产页岩原油292万吨,相当于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的24倍。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那个石油紧缺的年代,还是为国家甩掉“贫油国”帽子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从采矿炼油工业中崛起的茂名市,被称之为“南方油城”。直到今日,茂名转型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发展成为了中国石化产业的龙头城市。
因生态及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价值3000亿矿藏只开采2%储量的露天矿于1992年全面停采。2014年开始,抚平这一历史“伤疤”的引水、种树、建馆、修路四大工程一一铺开,南中国规模最大的露天矿坑成功转型生态公园迎来第二春。
生态红利不断刷新茂名的高颜值。作为一座重化工业城市,茂名城市空气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三,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二。2018年,茂名再度上榜“中国百强城市”。
多核驱动建设向海而兴的滨海城市
“一条马路两栋楼,一个公园两只猴。”这是建市之初茂名市区中心河西的真实写照。今年90岁的茂名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邓刚清晰记得,从建市之初的1959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整整20年,茂名市区的建成面积仅有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7.5万人。
在茂名市中心城区,一条命名为油城路的主干道横跨东西,增序延伸。油城一路位于建市开始时的河西老城区,油城十路则在新近开发的茂名大道以东片区。油城路的延展,见证了茂名市区由小到大的滚动年轮。
近些年来,茂名经济发展渐渐摆脱了石化独大、结构相对单一的“单核”之貌,呈现出一派“多核驱动”发展之势。茂名在石化产业“主核”不断做强拉长,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还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工纺织、医药与健康、金属加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另外五大主导产业。
2017年,茂名在央视首季《魅力中国城》赢得总分第一,如巨石投水荡起无边涟漪,“冠军光环”不仅让茂名成为吸睛的旅游目的地,还激发起全域旅游热,推动“南方油城”向“南方游城”蝶变。
分析指出,茂名未来发展最有效的突破是海洋经济的突破。抓住亿吨大港博贺新港区开港新机遇,茂名及早谋划落实临港产业布局,及早推进滨海城市建设,提高港业城联动发展能力,推动茂名形成高质量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去年,《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5年)》获省批复,建设向海而兴的滨海城市有了明确指引。
2018年,茂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2.18亿元,突破3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50%,居全省首位。继2017年茂名常住人口增量首次比户籍人口增量多3.11万人后,2018年,继续保持增多的势头,常住人口增量比户籍人口增量多4万多人,城镇化率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茂名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岁,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好心为源传承发展城市文化根脉
茂名的文化根脉源远流长。位于滨海新区的冼太夫人故里,冼太夫人铜像正端坐在中轴线。冼夫人历三朝,稳定岭南,收复海南,除暴肃贪,保境安民,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巾帼英雄第一人”。《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冼夫人晚年告诫子孙:“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好心”,既是冼夫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茂名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近这些年,茂名从全市层面将“好心精神”予以提炼,打造“好心茂名”文化品牌。
在露天矿生态公园,矿坑湖被命名为好心湖;好心茂名人、好心茂名家庭、茂名好网民评选等活动相继举行;好心公园、好家风公园鳞次栉比,“好心茂名”LOGO随处可见。2018年茂名评选的十大文化名片中,好心湖位列第一,冼夫人位第二。
系列创新举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通梗阻,在润物无声中有效促进了乡风民风的转变。社会“好心效应”持续发酵,全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广东省道德模范3人、“中国好人”9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城市的精气神正在产生质变,城市的发展理念也随之转变。在“好心文化”的浸润下,城市文化根脉得到了传承发展,茂名的城市生态也得以重塑——政治生态风清气正,自然环境持续改善,民生实事稳步推进……
茂名应势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好心平安茂名。“四城同创”是城市精气神由颓转兴的一种体现,更是城市自信的一种展现。
如今,在茂名的青山绿水间,绿色发展理念与惠民爱民“好心精神”融为一体,为打造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进行有益的探索。
■特写
茂名石化老员工、露天矿最后一任矿长黎安兰:
拓荒精神激励年轻城市生生不息
“先有露天矿,才有茂名市,茂名因油而兴。”今年83岁的黎安兰,嘴上常挂着这句话。
黎安兰是露天矿最后一任矿长,祖籍梅县的他把青春挥洒在了茂名大地上。1960年,他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后来到矿区工作,1983年当副矿长,1985年任矿长,1989年离任,他在矿区工作近40年。
黎安兰对露天矿建设初期记忆犹新: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几万建设大军,靠着肩挑手提板车拉,在茂名公馆的雷打岭附近打响了“挖岩取火”大会战。他们先在雷打岭建起一座小型试验炉,进行油母页岩提炼原油试验。接着兴建了大型干馏炉和炼油厂,炼出一桶桶油。
“从装置规模化投产到停产,累计矿山采掘量近2亿吨,开采油页岩1亿多吨,生产页岩油292万吨。”黎安兰回忆,工人最多的时候有3600人,工人们住在矿山边上的平房里,条件很简陋。“那时候没有奖金,只有工资,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每天上班8小时都是拼命挖矿,每年产量10万吨。”黎安兰说,当年露天矿建设者留下的拓荒精神,至今仍激励着茂名这座年轻城市生生不息的奋斗。
近几年,茂名利用原矿区建成露天矿生态公园。“露天矿是茂名市的发祥地,不能让露天矿成为城市的"疤痕"。”黎安兰说。
黎安兰尽管对关停露天矿深感惋惜,但对于生态修复的意义看得更通透:“矿藏好比"及时雨",挖一挖效益立竿见影,但我们更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长流水"!”
南方日报记者刘栋铭顾大炜
新闻推荐
来吧!周六一起参加好心湖健步行 助力“四城同创”见证美丽蜕变 ◎活动令
扫二维码交费报名学生记者们,这段时间是否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创文、创卫“双创”活动呢?其实,咱茂名正在开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