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珍24年,她坚守在生产一线,从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女工成长为全国乙烯行业“技术大拿”,开创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裂解装置分离系统操作法,还创下了国内同行“最牛”的业绩——保持乙烯车间裂解装置关键岗位40万次操作“零差错”的纪录。
她的名字叫张恒珍,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也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技术大拿”,她用24年的坚守改写了技能操作人员新形象;作为女儿,她对远在山东故乡的父母充满愧疚,去年在准备出发回家看望父母的前三天,收到父亲在农忙劳作时突然离世的消息,更让她一度失去方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发出培养下一代高技能人才的呼声——企业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不能“不种树只想摘桃子”……
面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话筒,她讲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龙锟、杜安娜、李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神奇”的中专生:24年保持40万次操作“零差错”纪录
1994年7月,中专毕业的张恒珍被分配到茂名石化乙烯厂,成为一名普通女技工。从这一刻起,她就与这里紧紧连在一起,从没有离开过。
“当时,茂名石化乙烯厂还在打地桩,尘土飞扬。”张恒珍说,到了1996年9月,茂名30万吨乙烯工程开车投产成功,她也作为第一班工人来到乙烯厂裂解车间,“一切都是新的,第一套设备也是国外进口的,当初听到要面对它有点彷徨,开工前的两年不停学习培训,见不到设备,就在脑子里想象着演练,把每一步操作都弄得清清楚楚。”
新设备一上马,张恒珍果然应对自如。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张恒珍说,原因在于勤奋二字。为了看懂设备说明书,她苦学英语,把设备名称和流程对应的专业英语单词背得滚瓜烂熟,为了熟练操作,她天天泡在生产现场,就连高达110多米的乙烯塔说爬就爬,很快成为了装置“问不倒”的技术能手。
勤奋的积累,是更多的收获。她把自己多年的操作经验和心得有机地融入分离系统操作法中,提炼出被国内乙烯专家誉为“张恒珍操作法”的操作标准。她运用“张恒珍操作法”优化操作碳二加氢反应器这个最“敏感”的设备,只要她当班,从未出现“飞温”停车和产品不合格现象。“张恒珍操作法”在石油石化系统广泛推广运用,尤其为茂名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创造多项国内纪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茂名石化动工建设国内首座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这里迎来了开先河的国产化乙烯装置。为了熟练掌握这套装置的新技术、新工艺,张恒珍一头扎进车间,很快查出了制约装置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105项,发现了影响系统开停车和装置正常运行的仪表问题556个并及时处理。2006年,茂名100万吨乙烯改扩建正式投料开车,张恒珍在操作台旁连续奋战了36个小时,为国内首套设备国产化率达87.8%的新装置高水平开车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让“茂名乙烯跳动着中国心”。
一次成功并不神奇,难的是一直无差错。但张恒珍做到了:24年来,她保持着40万次操作“零差错”的纪录。
“我们行业几乎不允许有差错,一次小差错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张恒珍说,小则造成设备停车,影响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大则造成环境事件,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零差错”纪录是如何创造的?张恒珍给出的答案是,“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她解释说,对于操作员,技术上要求要严谨,工作态度要有责任心,专业积累要有厚度,遇到难判断的地方就能判断准。“有些人水平很高,但态度不够认真,就可能会出现误操作,一旦出现误操作,后果就可能很严重。”
心怀愧疚的女儿:茂名工作24年只回山东老家四五次
49岁的张恒珍是山东淄博人,年轻时先到兰州读中专,后来到广东茂名石化工作,与老家相距两千多公里,“没想到越走,离家越远。”
说起人生的这方港湾,张恒珍向记者吐露心声。她说,因为距离遥远,加上工作忙碌,父母年龄大,却没法尽孝,心里很不是滋味。“年轻时,想着家里还有哥哥姐姐照顾父母,不需要那么多人,但父母年纪大了,你却没有尽到责任,内心很愧疚。特别是去年父亲突然离世,非常难受,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能够带父母去北京看看天安门、故宫,现在无法完成了。”让她稍感安慰的是,在自己强烈要求下,近年来父母曾来茂名住过一段时间,算尽了一份孝心。
张恒珍说,来茂名石化的24年,她一共只回山东老家四五次。她直言,回家少是因为工作太忙,总想着忙完了这阵就回去,但好像永远忙不完。“去年父亲突然去世,我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父亲走了,忙完了又能干什么。”
父亲去世前,张恒珍原本打算回家看望父母,可惜在出发前的三天,就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差三天,很突然,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张恒珍说,当时正值农忙季节,76岁的父亲还在干农活,突然就走了。“你不让他干,他不愿意,父亲这一辈人与土地的感情深厚,分不开。”
而张恒珍对车间的感情也是同样深厚,“做工人是我们这一辈人的梦想。走到车间,就有忙不完的活。”
为人才疾呼的政协委员:“不种树只想摘桃子,对企业和国家都不利”
家国之间,是一份传承的沉甸甸责任。当下,张恒珍的工作更多转向幕后,热心“传帮带”,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张恒珍党代表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将技术经验倾囊相授,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她编写的《裂解装置1号分离系统仿真操作手册》和《裂解装置2号分离系统仿真操作手册》成为指导职工事故应急处理和平稳操作的“宝典”。
“现在,我们车间一大批年轻人可以顶大梁、独当一面了。”张恒珍说,人才就是这样一代代人培养出来的。在她带领的51名“徒弟”中,12名走上管理岗位,1名成为安全总监,1名成为车间主任,13名徒弟成为了高级技师和技师。
“今年我更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等话题,这对我们建设制造强国非常重要。”张恒珍翻阅着一年来履职积累的资料告诉记者,一方面要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则要更好地、更充分地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现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要保持高技能状态,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培训。”
张恒珍建议企业要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树立自己培养人才的观念,不能想着抢人才等人才。不种树只想摘桃子,对企业和国家都不利。”张恒珍说,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关注他们,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有付出就有收获,很可能很多人比我付出还多,我算是收获比较多的。作为一线劳动者,我必须好好干,不辜负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担当,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为一线劳动者多发声多鼓劲。”张恒珍说。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梁奈通讯员茂交宣为巩固深化酒驾醉驾整治成效,始终保持严管高压态势,预防减少因酒驾醉驾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