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毛勇强 记者张伍
本报讯 日前,记者来到化州市林尘镇林尘村委会山口村采访,但见硬底化的村道坦荡如砥,排列有序的路灯引人注目,宽阔的文化广场上有的人在打球、有的人在跳舞,还有几个老太婆在球场边做针线活,好一幅文明、和谐、幸福的画面。
山口村是一条小山村。过去,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弯弯的山路,村民们出行诸多不便,村里既没有文化室,也没有文化广场,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每当夜幕降临,村道上一片漆黑,稀有行人。因此,村民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乏生活。可是,修路、兴建文化广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只能徒叹。该村的老板苏友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找到村干部,表示愿意给予大力支持。
苏友是“60后”,出生在困难时期,读书在“文革”时期,初中还未毕业便回乡务农,帮助父母挣工分。改革开放后,颇有经济头脑的苏友,怀惴着父母千辛万苦积攒的几十元钱,只身到深圳打拼,经过多年吃苦耐劳,不懈拼搏,在人才如云的特区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蝶变——在龙华镇兴建了好几栋楼房出租,收入相当可观。他经常说:我生于山口,长于山口,对故乡一往情深,支持本村公益事业义不容辞。村长指着文化广场对记者说:以前,这里是一片农田,村民们在这里取泥打砖,久而久之,良田变成了“塘”,既浪费了资源,又给村民造成诸多不便。2003年,苏友先是捐资1万元,将“塘”填平,后再出资5万元,加上其他乡贤和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让“塘”变成了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使村民们“闲有所去,去有所乐,乐有所益”。
据分管宣传的镇党委委员介绍,苏友老板是一个讲到做到的人,从2003年以来,支持修路、兴建文化广场、安装路灯和慰问村中的老人,支持有困难的村民建房等,少说也付出了20万元以上。最近,紧靠罗江的山口村计划兴建一段沿江路,全长1200米,预计总投入需要36万元,苏友已表示支持18万元。
新闻推荐
求学路上绝不落下你 文楼镇一群留守儿童3年风雨不改背同学上学
文/茂名晚报记者何康源谭小容通讯员李建平李梅图/茂名晚报记者余力文楼镇是化州市北部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