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
胡江作品《穿越浮山的笛呜》,把轻轨动车首次描绘上了传统的国画山水中。和蔼可亲,谈笑风生而文气十足,这是胡江先生给记者的印象。在中山举行的高凉文化艺术节上,这位集众多荣誉与头衔于一身的大师在幽静之处,与记者畅谈并展示了他的国画山水之魅。
翻开《胡江国画选集》,观其山、水、云、石,观者不由被画中的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所吸引。层峦叠嶂、飞瀑流云之间,笔落风雨,虚实幻化,让人如历仙境,自得于心,醉而忘返。这一幅幅作品,点画晕染江河交错,高山极天,树木深郁,浑然一体。
文/本报记者 柯颂 作品图/受访者提供
天人合一,别出新意
今年年初,胡江先生的大作《穿越浮山的笛呜》(108x180cm)面世。该水墨画以横幅构图,以强烈的视觉画面表现了新时代“轻轨动车”驶进偏远地区的盛大场面。作品整体气势恢宏,但细观细节:粤西新农村建设的景象,山区建设的风力发电工程,成片的荔枝树林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共鸣。
在中国的山水画中鲜少看见轻轨动车入景之画,胡江先生的这幅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它以茂名山岭为背景,在祥云飘渺的山腰下,“动车”经浮山徐徐驰出隧道,以新国画记述新时代的发展。让观众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又对新生活多了一分憧憬
“这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而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胡江告诉记者,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道家思想密不可分,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胡江先生表示,章法就是山水画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有着“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的要求,即能从山前看到山后,从山下看到山上,从房内看到房外,这种要求是为了满足“饱览卧游”的需要,使咫尺千里的美景尽在眼前。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繁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胡江介绍。
独具“画”眼,笔随心运
胡江早年研习雕塑,又勤于学习书法、帖学、碑学、陶艺等,近年,他硕果累累,2007年他的雕塑《万世师表》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金奖;2008年书法刻字作品《酒之韵》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评比金奖;2012年个人获全国文化产业工人文学大赛之公益文化贡献奖; 2017年他的国画《南山雨后》获加拿大((多伦多)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水墨金奖……在多个领域同时收获的他,其山水画也独树一帜:在努力追求一种斧凿味的笔意时,他使山势具有一种雕塑感的旷野况味。
在胡江先生的画作《四水归源》中,他以繁复的笔法重重渲染崇山峻岭与高木深林,配以中间的一片飞白,整幅画浓纤合度、虚实相长、况味高远、意境拔擢。难怪有人说:胡江的“画”雄奇秀美,气魄撼人——一边是秀美,一边是雄奇。
胡江先生的画,独具“画”眼,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善于用墨,故画面深沉醇厚,充满张力。他的画黑墨色犹如苍苍翠微,深而秀,灵而动。看似单调,实变化万千,能展现天下万物,足以“席卷整个世界的丰富。”,正如龚贤在谈论用墨时曾说的那般:“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此画之上品。”
“用笔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绘画当中的,一幅好的绘画不光要在题材、内容、构图等方面做好,用笔用墨的功夫极其重要。笔墨不佳,此画必不佳。但笔墨是为绘画服务的,不能为了笔墨而笔墨,不顾一切地追求笔墨只会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玩弄笔墨的形式主义。”胡江先生表示,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最高的境界应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
艺术家简介
胡江,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分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理事、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暨南大学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胡江师承岭南画派名宿陈金章先生,深受岭南画派关成悦、黎雄才等诸大家的影响,且得到北派山水画家李宝林先生的指点,转益而得,遂成体系。他的画作本身就是一座熔炉,写实主义的绘画技巧、学院派的审美方式、文人画的传统审美趣味、南派山水的温润淡雅、北派山水的质朴方拙在这里融为一体,让他的作品既具备客观山水的真实之美,又能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之境。
新闻推荐
通讯员白晓虹本报讯3月27日,广东茂名滨海新区召开村级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市委第四巡察组组长吕国海,滨海新区领导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