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名晚报记者张丁文
图/茂名晚报记者吴昊
穿过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村委会的乡间小道,一座小巧别致、独具特色的建筑深藏于民居当中,它就是始建于清朝嘉庆庚申年(1800年)的南茂坡宫皇庙。在南茂坡宫皇庙200多年的历史当中,历经磨难并多次重建修复,现存建筑虽为民国所建,但其独特的建筑结构、艺术风格、雕饰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日前,广东省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南茂坡宫皇庙位列其中。
历经200年风雨洗礼
南茂坡宫皇庙坐落于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村小学旁,坐西南向东北,两层楼阁式,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两侧和前面出廊,总面宽24米,通进深13.5米。南茂坡宫皇庙原名青山寺,又名宫皇楼,始建于清朝嘉庆庚申年(1800年),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和民国丙寅年(1926年)重修两次。南茂坡宫皇庙四周散落有石柱、柱础等建筑构件,庙内有一块石碑,上刻《重修宫皇庙记》,碑文落款“中华民国十五年”,虽现在大部分碑文模糊不清,但仍然印证了重修历史。
据附近村民介绍,南茂坡宫皇庙原为三进院落建筑,现仅存最后一进,前两进(即三圣宫和魁星楼)不幸毁于上世纪70年代,后来前两进在2012年重建,2016年完成了一次修复。南茂坡宫皇庙曾于民国期间用作私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2000年一直由南茂坡小学使用,2000年学校搬出重修后恢复庙宇功能,整体保存较好,现为宗教活动场所。
南茂坡宫皇庙建筑梁架均为木构,一般都有雕刻或彩绘。柱为砖砌八棱式,柱础为独特的变体须弥座,上面饰有简洁的卷云纹。屋顶形式特别,为歇山顶。建筑有两处独特之处,一是背部封墙至顶,没有出廊,只是以砖叠涩出檐。二是明间屋顶高于两侧次间,显得主次分明。而且脊饰颇丰,正脊中部是灰雕双凤朝阳,两侧为琉璃双龙戏珠,斜脊前端采用陶塑夔龙纹,建筑装饰是典型的岭南艺术风格。整座建筑既显得小巧别致,又严谨有法度。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 极具研究价值
石鼓镇地势平缓,农业发达,农田及鱼塘数量众多。南茂坡宫皇庙二层视野开阔,远处丘陵绵绵,绿色葱葱,环境优美。根据清道光年间《高州府志》载,石鼓镇隶属茂名县,此处有石鼓墟市,墟市即明清时期记载的贸易场所,据称此处曾是繁华的贸易聚集地,流动人口大。
据当地传说,南茂坡宫皇庙所祀主神称为“玉皇宫主”,简称“宫皇”,故称宫皇庙或宫皇楼。庙内首层明间及二层各间有各式神像二、三十尊,内有劝捐诗一首。二层暗阁为收藏经书之所。据罗瑞所著《罗江流韵》记载,宫皇庙鼎盛时期有尼姑道人众多,西洋传教士入庙逗留,以施医为名进行宗教活动。可见宫皇庙作为一所民间庙宇,除供奉其主神“宫皇”外,实际同时为道教、佛教和外来宗教的传播提供了宗教活动场所,间接反映了当地作为“墟市”的交易场所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当地宗教、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
南茂坡宫皇庙建筑的木结构、雕饰、彩绘等都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特色,而且其别具一格的屋顶结构和装饰在高州及邻近地区都是唯一的,至今未发现同类型建筑,遗憾的是前两进已毁,庙内保存的版牍、经卷也早已不知所踪。尽管如此,仍然对研究当地近代以来的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结合绿色生态旅游焕发新生
历经200年的风雨洗礼后,南茂坡宫皇庙被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南茂坡宫皇庙建筑很早就进入了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的视野,非常重视其调查发掘工作。早在2000年,文化(文物)部门派遣专业人员对一些老同志和相关机构进行了采访,收集了第一手历史资料,登记备案。2005年,市文化局对南茂坡宫皇庙组织勘查评定,公布为第四批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南茂坡宫皇庙被公布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至2012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南茂坡宫皇庙进行了详细调查,进一步完善了原有资料,并取得了地理位置数据、平面布局图和较为详细的照片资料。南茂坡宫皇庙现为宗教活动场所,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管理机构,并在民政局注册备案,开放接待各界信众。
据了解,高州市政府对南茂坡宫皇庙所在的石鼓镇未来的发展已做出长远的计划。未来将充分利用石鼓镇的优势资源,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并进一步发掘石鼓镇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扩大和加快全镇开发的步伐。高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高州市宗教局、石鼓镇政府正加大对南茂坡宫皇庙的保护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其文物文化教育展示基地的作用。
聚焦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
新闻推荐
“四城同创”大家谈邹玉芳(市区)据茂名日报近日报道,为全面推进高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从严整治高州市金山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