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观察来描写事物的,从而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一、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点。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的特点各不相同。我们从《爬山虎的脚》一文看出,作者抓住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首先写爬山虎的脚的三个特点:生长位置(“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脚的形状(“枝如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脚的颜色(嫩红)、接着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作者抓住“触、巴、拉、爬”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爬墙过程。最后写爬山虎的脚的变化,没触着墙的“就萎了”,触着墙的,逐渐变成灰色的脚。这些变化特点,都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掌握的,因而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很细致,很有特色。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就能把此事物与别事物的不同点写出来。
二、抓住事物的整体及部分进行观察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就必须要求观察者善于细致地进行观察,不但要观察事物的整体,还要观察事物的各个部分,更要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节,尤其要观察到不被人注意的那些细节。这是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不易做到的。例如《天安门广场》一文,作者先总体写天安门广场的开阔、磅礡坦荡、宏伟壮观,接着按方位顺序写了广场的各个部分,首先写了广场北面的天安门城楼,接着写了广场中央的五星红旗,然后写了广场南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最后写了广场东西两旁的人民大会堂及中国革命博物馆。以上可看出作者对天安门广场各部分的观察与描写突出了广场的总体特点。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整体到部分。
三、抓住事物的动态与静态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要抓住特点,这就要学生观察事物的动态与静态。相对地说,事物不是出于静止状态就是处于变化状态,有些事物的特点就表现在静态之中,而有些事物的特点则表现在动态之中。更有甚者,有些事物的特点既表现在动态之中又表现在静态之中。例如《鸟的天堂》一文,第五至九自然段具体写了这里“鸟的天堂”处于静态之中。作者抓住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来写,而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也就是作者从榕树的大小、枝、叶、干的形态、颜色、位置等方面来观察,写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描绘出了美好的意境。而文章的第十二至十三自然段则对“鸟的天堂”做了动态的观察与描写,具体写出了鸟的活动情景:“一声鸟叫”,“一只大鸟飞起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飞了出来…又飞进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这里的动态描写,不但写出了鸟的活动,又说明了鸟的形态有大的、小的,从颜色上看有花的、有黑的,恰到好处。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观察事物的动态与静态,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若干个事物的讲解与分析,告诉学生写静态,应写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数量等;写动态,应写事物的动作、声音以及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等。
四、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这是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基本点。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看起,如果漫不经心,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一定的章法,那么对所观察的事物就不可能有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的习惯,而这个好习惯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条理性。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必须首先弄清观察事物的顺序是由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等,这些顺序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弄清楚。如《醉人的景色》一文的第二段具体地描写了海滨招待所醉人的景色。这里作者所用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及远,从翠竹到“一品红”到云兰树,到相思树,再到木麻黄树,都写出了各自的特点,展现出一片繁茂的景色。总之,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千变万化的,然而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总是体现着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本身的特点。如果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就能帮助其理解文章,也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教给观察方法,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及进行写作,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文
新闻推荐
“哎,真想不到,塘坑村变得这么漂亮了!”“这个广场做得好,小公园更舒适,不错,不错!如果抓紧装修好文化舞台和农家书屋就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