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才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知青,被调到广州军区某师报道组工作,经常为报纸写稿,师部在湛江市区。
有一天,接到通知,说南方日报社有记者要专程来采写一位知青的典型人物,此人是刚被定为准备参加新一届全国党代会的代表。这位人物,我们一两年前就已经写过不少了,还好几次陪同几大报的记者团,浩浩荡荡深入采访,几上几下,感觉也写尽了。南方日报记者这次再来,还能采写出什么新名堂呢?看得出,宣传科领导也有点不太在乎,只是让我们两个小年轻负责接待和配合,尽量多提供材料。
我们接到任务后,安排好接机接车和食宿,等待南方日报记者的到来。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南方日报记者已经住在兵团招待所了。我们赶紧过去,发现来的只有一个人,矮矮个,圆圆脸,穿一件十分平常的运动恤,还卷起半个袖子,十分平易近人,与我们想象中省报大派头记者的样子相去甚远。他开腔自称是“刘再明,政文部的”,并表示自己已经订好了住宿,可以立刻开始工作。我们说为他安排了套间,方便写作,他咧着嘴笑了笑,说:“不用,有张桌子足矣。”
我们来不及向领导汇报和请吃饭,便和刘记者驱车直奔化州县,沿着崎岖山路,直插偏僻的连队。吃过简单的晚饭,连夜开座谈会,接着又和采访对象聊了很久。白天,他到处走走,看看橡胶林、菜地等,遇到老工人便问长问短,乐呵呵的。连续几天,马不停蹄。我们赞叹他采访的作风很扎实,但也有点纳闷,这和以前问的内容差不多呀,他究竟有什么高招?
采访回来的路上,刘记者饶有兴致地谈起一些事例,特别对“一杯糖开水”的故事很感兴趣。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劳动回来,采访对象觉得很累,头有些痛。老班长看在眼里,悄悄端来一杯糖开水给她喝,她顿时全身暖洋洋的……记得以前好像也听过这件事,但并不怎么在意。刘记者这么重视,我们真有点奇怪。
当天回来已很晚了,第二天一大早,刘记者来电话说文章已经写好,交我们审定。我们一看,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稿居然一夜之间赶出来了。更令我们震惊不已的是,这篇文章不但主题和切入角度与以前不同,而且很多材料都很新鲜。譬如有一段题目是“三次选择”,写的是下乡前,市里曾经安排采访对象到红代会工作,或者到工厂去,但她坚决选择了下乡,我们此前采访多次都没听她说起过。应该承认,当年我们尚年轻、幼稚,那时普遍写作上又存在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写人物往往习惯于突出其高大全的形象,未免使人感到空泛。相比之下,刘记者的稿件突出了老工人对人物的影响与教育,譬如“一杯糖开水”就引出了很多生动的故事,读后令人感到亲切可信,这和现在说的“接地气”是一样的。
这件事过去多年了,但我印象一直很深。因为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第一次懂得什么才是好文章,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这是我一次不可多得的启蒙教育。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巡视组原组长)
新闻推荐
陈怀德接受杨梅镇北亨村委会赠送牌匾。记者梁郁文通讯员陈晓新本报讯8月3日上午,化州市杨梅镇“怀德路”竣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