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思莹第一次试穿支具。
6月初,南方日报、南方+全媒体报道《“45双脚”走出求学路》引起了广泛关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罗唯师主动提出为思莹看病。6月11日,思莹的爸妈带她到广州看病。
6月14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思莹皱着眉听大人们讨论她的病情。她被确诊为患有迟发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该病治愈难度极大。庆幸的是,她有望借助支具重新站起来。
7月8日,思莹在广州的支具厂家接受石膏取模,准备定制支具。
7月15日,思莹正在练习腿部力量。
10月底,思莹回到甲隆小学上课,同学覃金桃帮她补习落下的功课。
11月2日,思莹在同学董美凤和覃金桃的协助下,在稻田边行走锻炼。
扫描二维码
看杨思莹学走路
秋天的文楼镇,稻田汇成金色的海洋。
这个丰收季节,11岁的残疾女孩杨思莹收获了勇气和自信,带着新“双腿”,回到茂名化州市文楼镇甲隆小学上课。
两年来思莹因怪病无法行走,45名同学轮流当她的“脚”,护送她上学。今年暑假,思莹到广州接受免费诊疗,特制支具成为她的新“双腿”。
思莹更勇敢了。
冲击波治疗、腰部矫正、站立练习、迈步练习……整个暑假,思莹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在支具厂练习使用特制支具,时常泪如雨下。
“很痛,痛得要死!”两年多的“匍匐”生活,已经让思莹忘记站立和行走的感觉。而挛缩变形的双腿戴上特制支具,让她感受到骨碎般的疼痛。但很快,她擦干泪水,又开始训练了。
思莹更自信了。
以前见到陌生人就胆怯害羞的她,现在成了“自来熟”;以前敏感的她,害怕面对别人的冷眼和嘲笑,现在一笑置之;以前迷茫的她,现在心中目标清晰:勇敢面对,努力锻炼。
经过70天的训练,思莹借助特制支具,站起来了。虽然她的手臂还不够力气,不能拿着助行器自主行走,但她每天都在做力量训练。
“我要学习自己走,再去看看外面的精彩大世界!”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思莹借助特制支具,用力迈开了双腿。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李细华张梓望
郑一见徐昊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马立敏吴少敏
李秀婷
统筹:秦文纲曹斯王辉
新闻推荐
化州部署今冬明春森林防灭火工作 压实责任 坚决打好打赢防灭火攻坚战
通讯员张译尹谢建伟本报讯10月28日,化州市召开森林防灭火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森林防灭火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