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在平凡的扶贫工作中,驻村女干部冯梅梅带着感情,带着坚毅,如一朵苔花,以女性特有的顽强、细腻和执著,带领群众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用兢兢业业诠释了扶贫干部的角色与荣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洒下了阵阵芬芳。
电白区马踏镇黄羌村总共1053户,5544名村民,16个自然村分布12.75平方公里区域内,原贫困户82户,贫困人口226人,目前剩下11户50人计划在2019—2020年脱贫。
从零开始,快速扎根基层
“来,阿姨给你100元,自己拿去买些学习用品”。去年,冯梅梅在黄羌村“三同”时对贫困户王阿毫的女儿王诗怡关切地说。当时,按珠海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冯梅梅来到黄羌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看到村里贫困户生活的困苦,她深感震惊,更有一种想为之改变的冲动,驻村扶贫的初心早已悄然扎根,今年8月,终于有机会践行了。
一来报到,冯梅梅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头扎进了村里。进村入户、开党员干部座谈会、请教老村干、请示领导,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从头做起,从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做起。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到每天走村串户,从繁华热闹的市区到宁静落后的村庄,从一个村外人变成一个村里人,这一切角色的转变,成了这位驻村女干部的最美描绘。
两个多月来,她的足迹遍布全村,一点一点掌握着贫困户、村民和村里的情况。每次入户,她都会随身携带笔记本,走到哪儿记到哪儿,夜里再慢慢分类整理。她积极适应农村工作,开启了“白+黑”的工作模式。白天挨家挨户与乡亲们交心谈心,帮助村民规划项目,抓产业发展。晚上,她认真细读文件,深入理解政策,网上查、书本学、向同事请教,以最快的速度把脱贫攻坚各项业务任务要求熟记于心,为更好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动靠前,为贫困户解忧
“群众的事无小事,多干实事,让群众过上好生活,我的工作就做到家了。”带着这样的想法,冯梅梅用心去感知贫困群众的冷暖,对贫困户的困难,她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
贫困户卓光城因要照顾残疾母亲,放弃了在外面的工作,回到家里只能干点零散活,收入微薄,有时连吃饭的都成问题。她得知情况后,主动给卓光城在村里找到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现收入稳定也方便照顾其母亲。同时,她也慷慨解囊,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在土地水村的贫困户王阿毫家,冯梅梅正在进行入户走访。“阿姨,我们一年前见过面,您还记得吗?多亏您的帮助我家才可以建新房。”王阿毫的女儿王诗怡感激地说。自驻村以来,冯梅梅时刻惦记着现仍住在危房的贫困户王阿毫,当了解王阿毫盖新房款还差5万多元,为了能尽快帮助王阿毫解决住房问题,冯梅梅多渠道想办法,带头第一个捐了1000元,在她的带领下,村里有能力的村民都慷慨解囊。在村委会、慈善促进会、村民的共同努力下,5万多元的资金缺口总算解决了,现在房子正在建设中。
倾注热情,接好抓稳扶贫棒
扶贫路上,正因为有冯梅梅这样的一批批驻村干部不懈努力,黄羌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近年来,珠海市财政局先后投入帮扶资金近700万元,建设了乡道、村道、北根小学综合楼、土地水文化广场、黄羌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十几个基础设施项目;发展了农控澳寒羊、马踏生态园、光伏发电、辣椒基地等产业项目。为进一步提升黄羌村脱贫致富“造血”能力,珠海市财政局通过购买农机和提供种子补贴等方式,扩大辣椒基地种植面积,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2018年,红丰404辣椒种植面积超过300亩,黄羌村高峰期日产辣椒近2万斤,产值近6万元,有效实现了增收。
“现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的手中,我一定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带领黄羌村尽快脱贫致富。”采访时冯梅梅说。
短短时间内,冯梅梅从最初对农村工作的懵懂和忐忑,成长为扶贫业务骨干和群众的贴心人,在扶贫路上践行初心使命,为助力脱贫攻坚事业满腔热情倾力奉献,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何梅)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柯泽彪通讯员杨振文电白区林头镇两名男子勾结在一起,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牟利。在潜逃数个月后,前日,2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