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那务镇新屋村第一书记陶泓旭向扶贫产业基地员工传授百香果种植技巧。
新屋村百香果基地,果实快成熟了。2020年4月,随着茂名化州市河龙村和甲隆村最后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暂未摘帽的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贫困人口36人已全部落实了“八有”措施,正在逐级上报待审批出列。至此,高新区帮扶的11个省定贫困村8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614名贫困人口将在本月底全部脱贫摘帽,珠海高新区对口帮扶化州脱贫攻坚取得关键性成效。
自2016年以来,高新区对口帮扶化州市11个贫困村共落实各级财政资金共计11443.21万元。截至2019年底,共帮扶脱贫贫困户878户、贫困人口2578人,贫困人口脱贫率达98.62%,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脱贫任务,达到省考核要求。已脱贫的家庭在收入水平、住房安全、子女教育、基本医疗、饮用水安全、通电、电视信号和网络全覆盖“八有”方面全部落实达标,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基本目标,正在全面开展“回头看”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采写:本报记者郑振华
摄影:本报记者吴长赋
通讯员黄诗婷
吃穿不愁,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
2020年1月20日,化州市河龙村河龙小学改造升级竣工交付使用仪式圆满落幕。
昔日泥泞的沙土地变成了色彩鲜艳的塑胶跑道,简陋的桌椅全部焕然一新,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智能教育平台,综合楼、校门、外围墙等全部升级改造完毕。至此,河龙小学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些都得益于高新区的帮扶措施。2019年,借助“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高新区发动企业募集社会资金共计136.5万元,用于化州市文楼镇河龙小学校园改造升级,并为河龙小学筹集带来价值7万元的体育文化用品、校服、电脑、智能教育机配套设备等物资。
据了解,今年,高新区还将继续完善贫困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投入50.5万元,正在开展明星小学排污设施建设、泉埇小学操场及跑道升级改造、泉埇小学校道硬化建设、新屋小学运动场跑道升级改造等项目。
除此之外,高新区还会同当地镇村和教育部门落实了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为化州11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693名学生落实了生活费补助,补助率达100%。2020年再投入24.45万元用于资助特困学生。目前,高新区对口化州11个帮扶村贫困户子女“普九”入学率已达100%。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既是底线性任务,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脱贫攻坚的质量、成色。近年来,高新区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将脱贫攻坚举措精准到个人,统筹到区域,让“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打响了一场高质量脱贫的攻坚战。
高新区协调当地镇村及相关部门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政策性保障兜底脱贫,已将对口帮扶的化州市11个贫困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71户、贫困人口632人纳入五保和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为防止贫困户返贫,建立防贫长效机制,高新区2020年计划投入117.91万元为11个村的所有贫困人口购买三年“防贫保险”。
在落实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方面,高新区帮助化州市11个贫困村896户贫困户、2614名贫困人口购买了医疗保险并将其纳入大病救助范畴,参保率达100%。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高新区帮扶的1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危房改建户426户,高新区积极协调当地住建部门,通过落实危房改造补贴政策,投入适当配套资金,将危房改造贫困户426户全部改建完毕。
就业增收,外出务工有补贴
“这里工作和住宿环境都有种家的感觉,父母可以放心了。”已在珠海上班2个多月的莫光政开心地说道。
3月13日,在珠海高新区派驻化州市那务镇新屋村第一书记陶泓旭的陪同下,莫光政和同村的10名同乡来到珠海市智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了公司用工环境和宿舍,并办理了入职手续。
珠海市智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珠海高新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电脑外设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8年11月,该公司与珠海高新区扶贫帮扶村那务镇新屋村签订“万企帮万村”结对帮扶协议,协议期间内企业将结合自身情况,帮助新屋村村民从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角度实施脱贫。
今年春节过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挑战,珠海高新区驻新屋村扶贫工作队克服疫情影响,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并采取筛选推荐方式向珠海市智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输送有工作意愿未上岗的11名贫困劳动力人员。经双方沟通,该公司也愿意向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敞开大门,用实际行动帮扶贫困村打赢疫情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高新区组织驻村干部会同当地村“两委”对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全面分析评估疫情对转移就业的影响,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收。
一方面,高新区通过线上线下积极推送就业招聘信息,积极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就业;针对部分区属企业因疫复工复产需要劳动力的现状,为贫困户劳动力和珠海用工企业牵线搭桥;安排“点对点”暖心专车服务,免费接送有意向的贫困户劳动力前往珠海务工。
另一方面,高新区投入就业扶持经费84万元用于补贴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每人交通费和生活补贴1000元,调动建档立卡贫苦户外出就业积极性,打消外出就业顾虑,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
与此同时,高新区在贫困村环境治理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计划投入128.11万元,增加公益性岗位143个,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在高新区帮扶指导下,对口帮扶的化州市11个贫困村840名贫困户劳动力已于4月复工。
项目“造血”,种养产业去“穷根”
5月13日,化州市那务镇高坡村茄子采摘现场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
贫困户们早早来到田里摘茄子,用斗车装、摩托车驮,将一袋袋茄子运到村委会“珠海高新区对口帮扶高坡村消费扶贫服务站”。村农产品代寄点的快递工作人员将一条条精选的茄子打包装件,准备发往珠海。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坡村茄子销售行情低迷,为解决贫困户茄子滞销问题,对口帮扶单位珠海高新区发动机关单位、个人、企业食堂,通过“以购代销”的方式快速将茄子销售出去。仅一天时间,订量达到3707斤。
利用农闲季节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是高新区对口帮扶高坡村因地制宜的一项产业帮扶措施。2019年底,驻村第一书记严陈组织召开珠海高新区扶持高坡村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物资发放会,现场向22户贫困户免费发放1.3万棵茄子苗和肥料等物资,并引导贫困户与化州市农业企业富梅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截至今年5月底,高坡村贫困户种植的茄子总销售量达12万斤,销售金额10万元。当初一度不愿意参与种植的贫困户袁秀南家仅凭此项收益达6489元,脱贫增收效果显著。
与高坡村贫困户零散经营种植茄子的模式不同,那宾村橘红产业链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抗风险能力更强。
那宾村地处广东、广西两省交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对口帮扶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空白,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200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408元。
为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16年高新区落实资金268.8万元帮扶那宾村建成橘红产业基地,一期规模达70亩,共种植2000棵橘红。2019年底,高新区再投资金35万元用于二期80亩橘红基地建设,共种植完成橘红树苗2800棵,预计三年后可挂果收成。同时,基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利用荒地和屋前屋后空地种植橘红500亩。
高新区指导帮扶那宾村成立那宾化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产品深加工作坊,并成功注册“正宾橘”商标,将那宾村的橘红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为打开橘红销路,帮扶开设了橘红销售实体店,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供销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对接成功东西优选网等线上销售平台,如今还将计划筹集资金12.5万元开设天猫专卖店,多种渠道推广提升品牌效应。同时,那宾村正在建设集展厅、研发、加工和仓储功能为一体的橘红研发楼,预计7月可建成,将真正形成从收购—烘干—仓储—深加工—展销为一体的橘红品牌销售链。
目前,那宾村橘红产业链项目已收入40.2万元,带动37户贫困户111人参与分红。仓库还有4000斤橘红干果,加工售出后将再增16万元收入。待橘红基地二期挂果后,预计丰产期总产果量可达24万斤,产值可达100万元,如烘干成橘红干果价值可达190万元,真正为那宾村留下一片致富的“摇钱树”。
通过高新区发展种养、发展产业带动、消费扶贫、就业转移等有效帮扶措施后,截至2019年底,那宾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5318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3224元,实现了逐年稳定增收目标。
据了解,自帮扶以来,高新区已在化州11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470.59万元,落实了种养、兴建商铺、办便民超市、橘红加工、光伏发电和蜜柚基地等45个“造血”项目。今年高新还将再投入50万元,继续扶持百香果和橘红种植,并引入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推动养牛基地等薄弱项目升级转型,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新闻推荐
美食让生活更美好 化州三小六(4)班 李莹 编号:200462 指导老师:宁金凤
人生路上唯美食美景不可辜负,而我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从味蕾荡起的甜美笑容。美食,让生活更美好。那诱人的外表,那精致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