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贵《寻找春天的橘花》陈兴著团结出版社
陈兴先生是我大学(茂名教育学院)的师兄,比我高整整十届(他是八七届,我是九七届)。我们都曾主持过学院北极光文学社。1996年我参与编辑出版历届社干优秀作品集《学痕》时,曾收入他的散文《窗》和诗歌《南方的甘蔗》,对他朴素、自然的文风,很是欣赏。
参加工作后,我们虽在同一座小城,却一直未曾谋面,直到2007年我调进城后,因在同一幢楼上班,才得以见面。
陈兴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敬业,低调,原则性强,身上还保留有一种浓重的书生气。在繁重的公务之余,他经常阅读和思考,有时还写点文学作品。最近,他发表在《茂名晚报》副刊的散文《从鸟叫声中醒来》写得很好很美,让我抱有新的期待。
这是题外话,回到主题上来。总的来讲,陈兴新近结集出版的《寻找春天的橘花》是一部精品力作,尤其是散文部分,我认为可代表当下化州的最高水平。在这里,谈点印象。
一、主题够突出。此书的选材大都来自身边,记述的大都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之人,叙写的大都是身边之事,描绘的大都是身边之景,抒发的大都是真实之感,文字如泥土般淳朴,给人一种贴近灵魂的感觉。无论散文、散文诗或诗歌,主题都鲜明突出,乡味浓郁,充满正能量,有一种家国情怀蕴含其中。
二、情感够真挚。真情是文学的生命。情感于文学、于作家、于读者,作用同等重要。情,是来自作家对最激动人心的、最富有特征的客观事物或社会生活现象的独特感受与独特发现。之所以喜欢陈兴的作品,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朴素的、真诚的自然之美。请先读《寻找春天的橘花》中的一片断:“橘花的幽香,穿越了千年而不散。我相信,惦记橘树,其实就是惦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寻找橘花,其实就是寻找这片故土引以为豪的过去与充满花香的未来,就是寻找爱与春天。”情
感是至真的,感叹是至深的,思
索也是至美的。
再读“生活的河流,早已将我们带向了不同的地方,各自品味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再见面时,乡村已非当年的乡村,苦楝树也非当年的苦楝树了。”(《苦楝花开》)。语言虽然朴素无华,却最容易打动人心,这就是陈兴作品真挚的情感震撼力所在。
三、行文够洒脱。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经线,适当修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天底下的好文章,莫不如此。陈兴先生是深有体会并身体力行着。陈兴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富有诗意,这源于他对生活、对他人充满爱,源于他深厚的驾驭语言和谋篇布局能力。
四、语言够清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审美对象。一篇文学作品语言不讲究,质地不好,便先失去了感染人的魅力。陈兴的作品,常能惊喜地发现不少隽言妙语、精彩句子。如“大地过于辽阔,穷其一生,有多少远方,无法抵达。天空亦如此辽阔,却只需一抬头,便尽收眼中。”《夏天,去看看云朵》。读罢这些闪亮的句子,你是否开始感受到了他作品清新而富有诗意呢?
五、火候把控够好。这里的火候,主要是就其散文诗、诗歌这辑而言。散文诗、诗歌这两种文体,突出诗行间的跳跃,侧重于敢留空白。写得太满不好,写得不晦涩也不行。这就考虑作家、诗人对语言的处理能力。在这方面,陈兴就像一名出色的大厨,对火候的把控恰到好处,不偏不火,不急不慢。“你们说的,离我母亲有点远/母亲没有见过我的妻子和孩子/此生此世,我永远是母亲眼中/未成年的孩子/母亲的坟地,茅草花年年疯长/那些花,比炊烟白,比白还白/比我诗行里的白纸还白/每一小朵,都白成了乡愁。”《母亲的旧时光》这些诗句很浅白,开头几句一般人都懂,后面一句“每一小朵,都白成了乡愁”就需要有多少文学素养的人才明白的。这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是神来之笔。“坟地的茅草花”成了乡愁的载体和象征,教人泪下与心疼,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暮色已爬上观音像,一半是黑暗,一半是光。在黑暗中看见光,是佛;在光中看见黑暗,是尘世间人。”《夕照》,与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都充满哲思。这些诗句的火候把控是刚刚好的,是耐咀嚼的,是引人思考和启迪的。
如果一定要说《寻找春天的橘花》这本书的不足,我认为就是选材过于单一,乡土类作品居多,其他题材相对较少。
精雕细琢把文写,掩卷沉思余香来。但愿我以上这些粗浅的文字可以让读者或多或少了解陈兴的作品,并能引来更多文朋诗友对他的关注。
新闻推荐
暑期里充实的一天 化州三小五3班 林怡灵编号:200793 指导老师:马苑
8月4日,我与茂名日报社小记者们参加了“走访红色柑村,传承先烈遗志”主题活动,学习了许多知识,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