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茂名晚报讯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基层已成为医改的核心问题,而建立高效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强基层的重要抓手。为此,民盟茂名市委员会围绕如何加快县域医共体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近年来,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以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为目标,相继提出了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其中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要求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六位一体管理。尽管各县域的医共体单位逐渐增加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但是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不足、各县域医共体单位的信息数据没有建立互认机制、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县域医共体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立各县域统一的信息互认系统
搭建各县域自身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一个覆盖全县域各级医疗机构,内容包括数据中心、应用支撑服务、平台基础服务、数据交换平台、数据质控平台、互联互通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平台。集成各业务系统,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数据中心,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的数据,通过建立健全数据质控体系,逐步提升各县域医疗机构的数据质量。
部署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系统。预约挂号平台和县域医疗信息系统内都放入预约挂号的号源,各县域居民除在互联网可预约挂号外,也可通过就诊的医院要求就诊医生在医疗信息系统内进行预约挂号,实现县域内双向转诊的功能。
落实一人一健康档案号制度。各县域所有就诊信息汇集到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后,通过健康档案号进行数据汇集,形成居民在该县域内全部医疗活动的记录。就诊时,医生通过患者挂号时登记的身份证号和健康档案号,调阅县域内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中该患者所有的医疗记录,方便医生快速掌握病情,节约问诊时间,实现各医共体单位间的信息互通。
建立各县域自身的五大中心。建立影像、检验、心电、病理和远程会诊中心,覆盖县域内所有的医共体单位,通过信息系统网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便捷、贴心的医疗服务。中心的报告,县域医共体内所有单位互认,医生诊疗时可以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查看,直接得出病情分析,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
建立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方略,“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对医疗、医保和医药的协同提出更高的需求。
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即时结算,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药品配送的安全及时,均要求医疗服务机构、医保经办机构、药品销售机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与外部信息平台的连接,有助于打破医疗、医保、医药之间的技术壁垒,整合不同部门信息,实现数据的联通、标准的统一、业务的对接,拓宽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应用场景,可以为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茜)
新闻推荐
信宜市领导带队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时要求 落实措施保障节日社会和谐稳定
通讯员温程鸿黄国通本报讯2月3日上午,信宜市委书记罗汉杰带队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要求各级各相关单位各企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