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一角。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昊摄
茂名晚报讯 记者陈琴 通讯员邱茜 湛蓝宇“开心!高兴!满足!今年我特意叫儿子回来过年,看看村里的大变化,不用再跑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日前,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的村民邓叔喜出望外地对记者说。以土地及资金入股村合作社的邓叔,去年分红3万多元,加上他在合作社工作的工资,他去年增收超过65000元。
据了解,近年来镇大岭村创新模式,把村民手里的分散土地预流转至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或对接给企业使用,村民以土地折价、资金方式入股,并被优先安排在村中的水果种植基地务工,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在2019年—2020年分红大会上,该村共发放分红88万元,最高的一户分红5万多元。
党员干部带头干,做好“开荒牛”
几年前,在镇大岭村,土地由村民个人经营,单一种植,还存在丢荒现象,空有大片土地资源,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微薄。当地村干部几经思量,决心将土地集中起来打包流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其让土地荒废长草,还不如整合起来流转,赚得一分是一分。”该村党总支书记邓槐波说道。
按照高州市关于村委会要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官”的工作思路,该村决定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试行将分散土地预流转至合作社,或由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或统一对接给企业使用。村民代表邓槐尧回忆说,在2018年发动村民参与时,许多人并不理解,并都持观望态度。
为打消村民疑虑,该村党员干部、乡贤共10余人充当“开荒牛”,筹集8万元资金,流转土地11亩,由合作社统一种植圣女果,合作社第一年就盈利20多万元。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找到村干部,表示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土地折价入股,成为股东。
土地流转出奇招,村民变股东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该村屡出奇招。该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谷物折价”模式,即一亩地按稻谷折合市场价,确定土地预流转租金。村委会以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整组村民的土地预流转给村合作社。村委会与企业商量,以不低于预流转的价格和优先安排村里人就业的条件出租土地。该模式不需要企业一家一户去谈流转、谈租金、谈租期。村民可以只收取土地租金,也可以以土地折价、资金入股,由合作社或企业负责生产经营,村民享受分红。
目前,该村流转的土地有300亩由村合作社生产经营圣女果。另外,该村动员村民和外出乡贤筹资完善基地设施,建成了村庄至田园的硬底化道路,完善通水、通电及灌溉设施,配套路灯、步道、采摘园和休闲鱼塘等,发展观光农业。一系列完善的配套设施,又引来了投资商,投资建设水果种植基地800亩,用于种植火龙果、黄皮、葡萄、茶花、三华李等。
据了解,村民成股东,也提高了村民对产品生产及销售的积极性。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该村村民齐心协力搞好生产及销售。在2019年—2020年度分红大会上,入股的村民每股分红500元,共分红88万元,最高的一户分红5万多元。
家门口就业,圣女果变“幸福果”
“年纪大了,没办法去外地做工,也没办法下田干重的农活,只好留在村里看孙子,生活费都得伸手向儿子要。现在村里有了种植基地,每天空闲时就去果场帮忙,时间自由,又有收入。”留守村中务工的老邓说。
邓槐波介绍,该村圣女果场提供70多个工作岗位,高峰时期达上百个,这些工人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老人、妇女、贫困户。还有其他种植基地、分拣工场人员、包装人员等,也提供了就业岗位100多个。
村里原来的贫困户老邓回忆说:“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由于技术和体力跟不上,家里的田地丢荒,生活困难。加入合作社后,他有务工收入和合作社分红,还依托危房改造政策,盖起了新房。
土地已确权,不怕流转后权属不清、村民吃了“定心丸”。村民身份转变,成了股东,成了产业工人,享受“租金+薪金+股金”收入。目前,镇大岭村已吸引2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2020年村产业总值达8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柯泽彪通讯员崔耀家刘华碧崔平为了解决农民春耕用水问题,不误农时,电白霞洞镇政府和各村(社区)齐心协力、多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