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书中插图。
位于长坡镇的冯宝公祠。
高州当地庙宇里供奉的冼夫人和冯宝塑像。
冼夫人在战场上。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这是一次神圣的邂逅。
南北朝的高凉大地正值盛夏,草木葱茏,山水可人。作为高凉郡太守的冯宝年少气盛,带领官员巡察而来。清晨,在俚人山坳,溪流潺潺,山岚氤氲,鸟语花香。循着笑声望去,不远处有5名俚族姑娘在沐浴戏水,她们围着一名健壮清丽的女子,估计是大户人家,跣足、披肩长发、面容姣好,水气飘逸中妩媚动人。冯宝看得入迷,俚族姑娘的天生丽质令他怦然心动。
冯宝父辈是北燕的后裔,曾祖父冯业浮海而来,祖父、父亲均为南朝朝廷命官。冯宝的父亲冯融是罗州刺史,冯宝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接受孔孟礼教,被送到京城建康太学读书,20岁左右考取功名,被委任高凉郡太守。
在土著俚人地区,冯融想让罗州成为一片岭南乐土,然而事实并不如愿。《隋书》记载,俚人巢居崖处,又有好相攻击的越人之俗。“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一向以来,冯氏家族以北燕皇族自居,脱离俚人百姓,排斥与俚人深交。在山坳溪流的邂逅后,冯宝发现俚人质朴一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一直在寻找那位大户人家的姑娘。
冯融从稳定大局出发,决定亲自探访俚人山寨。
这是一次任重道远的相亲之旅。《隋书》记载,冼夫人少年时期能统领族人,管理一方。她劝导兄长冼挺从善,声名鹊起,给了冯融很好的印象。作为“南漂”一族,冯融决定说服儿子娶俚族姑娘为妻,强大的姻亲关系能影响汉官政令的通行。
时空跨过1480多年,我们无法想象冯融那次相亲之旅,但相信一定是惊艳之旅。原始落后、粗陋蒙昧的背后,掩盖不住她们天然、质朴、坚毅的另一面。大首领的族群生活,造就冼夫人的优秀禀赋,为岭南福祉创造条件。
当时,冯融敏锐地发现冼夫人是儿媳的最佳人选,以“父母之命”促成一段千古佳话。如今,我们不妨穿越千年,分析当年冼夫人的爱情观、婚姻观。
汉俚联姻,理性的爱情观是冼夫人成功密码之一。冼夫人自幼在山野中奔跑成长,大首领的家庭温饱保证,形成娇健的体格与广博见识。秦汉时期汉文化的输入,为高凉大地注入星星之火。强大的汉文明令俚人们不自觉地对标生活,自动融入汉化之中。他们由山洞崖居,到建立俚寨,构造干栏式房屋,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冼夫人对汉文明是仰慕的,就算没有那一次山坳水中邂逅,高凉郡太守而立青年,令不少女子趋之若鹜。少年有成的冼夫人,比更多少女更理性、更超前。汉俚联姻,至少能改变一个族群的命运,何况冼夫人面对的是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
公元535年,南朝梁大同元年,冯宝择了良辰吉日,高调迎娶冼夫人。这绝对是岭南地区空前的盛大婚庆,冯氏家族用汉文化的礼仪,给俚人冼氏无尽的荣光,也感化臣服了俚人族群。汉俚联姻,是冼夫人英武一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也是她作为女性成功的关键前提。
冯冼联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同六年(540年),海南儋耳等部落千余洞前来归附冼夫人。冼夫人为民请命朝庭在海南设置崖州,从此海南岛永久回归祖国。
解读冼夫人成功密码,离不开婚后冯宝的重要贡献。他开办士林学馆,开坛讲学,为俚人办理词讼,教民耕织,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冯冼两大家族联合传播文明,安抚百姓,强大的汉文明与岭南土著势力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促使人民安居乐业。
冯宝与冼夫人伉俪情深,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故事传颂千年。在粤西地区,“初一十五敬冼太,小孩子契冼太,诞辰祭冼太”,大年初一或初四,新婚妇女前往冼庙祈望生贵子。一旦夫妻不和、家庭不睦,当地人前往冼庙祈愿。山兜村和雷垌村形成了独特的冼夫人信俗。
“高凉之山岚翠浮,鉴江之水珠玉流。”“山兜保障,高郡屏障”。每当走过长坡镇旧城村,每当走过电城山兜丁村,总忘不了这些楹联。旧城冼太庙右侧是冯宝公祠,千年前那一次美丽邂逅、那一次旷世联姻,成就高凉古郡伟大的历史事件。他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濡以沫,冯冼联姻是岭南千古佳话。
又见春分。只见两幢古建筑静静安于古城一隅,正如当年汉俚联姻佳话,穿越千年,两相厮守,生生不息。
廖君(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协副主席,岭南文化专家)
新闻推荐
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当好春耕生产的“宣传员、指导员、服务员”。黎贵莹摄春耕生产正当时,高州市潭头镇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