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茂名 今日茂南 今日电白 今日高州 今日化州 今日信宜
新岭南 > 广东 > 茂名 > 今日高州 > 正文

千年荔枝话“古今”

来源:茂名日报 2021-05-19 08:26   http://www.kcqsx.com/


走进大唐荔乡,随处可见有关荔枝的诗文,荔枝文化味一路随行;走进根子贡园,好像走进荔枝的远古时代,一棵棵古荔盘根错节,古老的躯干刻满岁月的沧桑。从当年的“妃子笑”到今天的“悦万民”,荔枝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留下了许多瑰丽璀璨的诗篇,未来,亦将演绎更多新的故事、新的篇章。

古人“迷”荔 一骑红尘妃子笑

众所周知,我国盛产荔枝,同时也盛产“荔迷”甚至“荔痴”。举国上下,古往今来,无论市井百姓、文人骚客、富豪商贾或王公贵族,无不对荔枝钟爱有加。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在岭南家喻户晓,作者正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其对荔枝爱之深切,堪称“荔痴”。身为一代名儒的苏东坡,出生于四川,谪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为能日啖三百颗荔枝,竟然“不辞长作岭南人”。三百颗荔枝是多少?按现代标准计量,少说也有五六公斤,日啖五六公斤荔枝,胃口可谓惊人!诚然,东坡先生在这里使用的是文学夸张手法,但足见其对荔枝的喜爱已经到了非夸张难以形容的程度。

像苏东坡这样迷恋荔枝的文人骚客,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再看丘逢甲的一首七绝:

紫琼肤孕碧瑶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

丘逢甲是清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台湾抗倭名将。他自称“平生嗜荔如嗜色”,把荔枝抬举到水果一族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誉之为“果中王”。

然而,所有这些“荔迷”或“荔痴”对荔枝的钟爱程度,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相比,则还相去甚远。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诗是这样描写的: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中说的那位妃子就是杨贵妃。杜牧对她渴望尝到荔枝的急切心情描写得非常生动:荔枝还没运进宫帷,只听见一阵“得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一骑风尘仆仆飞驰而至,便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有人感到奇怪: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宠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所谓集万千娇宠于一身,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尝尽世上百味珍馐,什么好吃的水果她没吃过?怎么会如此痴迷于荔枝,居然到了闻讯即喜,望眼欲穿的地步?

原因很简单——荔枝具有其他水果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作为一种热带亚热带水果,荔枝性喜高温湿润,宜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透气通风的环境生长,其色香味与一般水果迥然不同。早在一千多年前,大唐诗人白居易就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他的《荔枝图序》有这样一段文字: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绢,瓢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略感遗憾的是,在这里白居易笼而统之地给荔枝下了一个“浆液甘酸”的结论,使一些事实上并不“甘酸”的荔枝多少蒙受了一点“冤屈”。其实,荔枝品种繁多、浆液各异,不都是“甘酸如醴酪”的,更多的是香甜如蜂蜜者。要不然,杨贵妃也不会对荔枝盼之若渴,历史上也不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千古绝句了。

“绿色通道” 最将风味念家乡

很多人都好奇,远在西安的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不是来自茂名呢?又是如何送到杨贵妃手上的呢?

据历史记载,茂名荔枝成为贡品,有一条独一无二的“绿色通道”。唐玄宗在位时,身边有一位重臣名叫高力士,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第六代孙,祖籍高凉(辖今茂名高州、电白等地),本姓冯,名元一,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后改名高力士。这位高力士当年知内侍省事,封渤海郡公,权倾朝野。他念及家乡出产的荔枝佳果,为取悦皇上,不辞山高路遥,引荐进贡朝廷,让荔枝成为“贡品”。

据说,杨贵妃吃荔很挑剔,先看颜色,赤者熟透为最佳;再看肉质,厚实清香,雪白如银,蜜汁流溅者为上乘,核小如米者则最好。

由于荔枝是一种娇气的亚热带水果,保鲜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当高力士将鲜红的荔枝摘下来的时候,很为荔枝保鲜犯愁。正在发愁的一个中午,高力士因为太疲惫在荔枝林边的拴马树下睡着了,梦中见一老翁风度翩翩而至,在他的耳边吩咐了几句:“瓮能装,竹能装,有水便能到长安……”高力士一觉醒来,没见到什么老翁,只见他那匹拴在树上的白马正用舌头舔他的耳边。

高力士大喜,便按照梦中那白发老翁说的“竹可装……”的话语,将上千个两头有节的竹筒用水浸两天,等水分充满竹筒里,再将荔枝一颗颗塞进去,用蜂蜡封口。这一方法果然真灵,荔枝一直运到长安,丝毫无损,颗颗新鲜,唐玄宗与杨贵妃大悦,与宫中各大臣饱食一顿。有人说,那托梦的白头老翁不是什么神仙,而是高力士的那匹朝夕相处的大白马,那棵拴马树上的一条条缰绳疤迹,现在还隐约可辨。

关于这些荔枝进贡的故事,柏桥村中老人世代相传,至今还能绘声绘色地指出当年高力士一行返回故里,专程到这贡园挑选荔枝进贡朝廷时,曾在村边拴过马的那棵“拴马树”。

清乾隆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有一首《岭南荔枝词》,专门说到高力士:

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

阮元时任两广总督,辖下的粤东、粤西、珠江三角洲以及桂东南诸郡都是有名的荔枝产地,而他在这首《岭南荔枝词》里却只字不提其余地方,只说高力士和他的家乡。可见,由高力士一手开通的岭南荔枝进贡朝廷这条“绿色通道”,唯茂名独有,其他地方难以望项。

除了阮元这首七绝,清朝江南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樊增祥一首七律《石甫自高州送荔枝至赋此谢之》,也证明了当年杨贵妃笑尝的荔枝确实来自广东茂名。

荔枝六月熟高凉,七日飙轮达建康。拾得环妃牙后慧,拈来玉局指头香。平章色味骄樱颗,商兑寒暖有蔗浆。欲报洞庭丹橘子,书题须待满林霜。

“六月高凉”“七日飙轮”“环妃牙后慧”和“玉局指头香”,这几个连续快镜的蒙太奇组接,超越时空局限,一气呵成,十分凝炼而流畅地概括了茂名荔枝从成熟采摘、进贡朝廷及至杨贵妃笑尝的全过程。

苏东坡也有一首古风叫《荔枝叹》,描绘了当时岭南新鲜荔枝运送长安的情景: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扑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这六句诗大概意思是:十里一个驿站,五里一座土堡,像军事行动一样急如星火;运送荔枝龙眼的驿马接二连三翻落坑谷,摔死的骑手尸体狼藉,交相枕叠;驼运贡果的驿马如凶猛的鹘鸟掠过海面一样飞越山谷,荔枝送到长安还“风枝露叶”,像刚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在这首《荔枝叹》里,苏东坡感叹运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惨不忍睹,只字未提保鲜办法。然而,不言而喻,对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的荔枝来说,当时如果不采取一点切实有效的保鲜措施,光靠一股不顾死活地“飞车跨山鹘横海”的精神,肯定是不能保证到了长安依然“风枝露叶如新采”的。

今人“扬”荔漂洋过海悦万民

茂名荔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仅仅停留在书香笔墨上,经过多年的活化,早已融入整个茂名荔枝产业之中。

为提升荔枝区域品牌影响力,茂名市将坚持卖荔枝的同时更要卖文化,持续打造“520我爱荔”荔枝文化新IP,通过启动“荔枝家族”IP打造计划,把荔枝文化具象化,并策划《寻宝大唐荔乡》综艺节目,发起抖音、微博全民任务和短视频创作大赛等,让荔枝文化生生不息,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

六月南风荔子丹,皱红小碧满银盘。如今,一座座荔枝楼在茂名荔乡拔地而起,许多靠种荔枝致富的农民,纷纷建起美丽的新楼,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大唐荔乡新建起的一条条公路,绕着千百个山头弯曲延伸,走出茂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40吨发往美国、100吨发往加拿大……还有来自欧美、澳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订单接踵而至,茂名荔枝在2021年上市高峰期到来前率先亮出营销“国际牌”。从当年杨贵妃望穿秋水难得一尝的茂名“果中王”,到如今荔枝走出了千古贡园的狭小天地,“漂洋过海”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罗大众的“盘中餐”和“聚宝盆”。收获满满的荔农

新闻推荐

一片“叶子”助力乡村振兴 新垌镇新垌茶种植面积3500多亩,年产量80多吨,年产值2300多万元

新垌镇出瑞龙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绿茶。南方日报记者李沁摄新垌出水窿茶山。南方日报记者李沁摄沿着省道一路向东,穿过一座座...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千年荔枝话“古今”)


 
频道推荐
  • 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
  • 捡垃圾挑战赛,你敢应战吗? 由市公安局新闻中心发起 已有15个单位应战
  • 茂名市国家安全教育展引得无数市民入场参观
  • 茂名地区首家省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落户高州 在群众“家门口”开通救心“高速路”
  • 第15场! 茂南公安文茂南公安文艺轻骑小分队艺轻骑小分队昨又为师生群众送法送戏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