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楼前步阶有三组古铜色塑像,其中有一组是市井走贩。这是汕头开埠后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商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景象。这位吆喝中的小贩卖的有一种以青草为原料的凉粉,这就是潮汕特色食品“草粿”。
潮汕草粿主要原料是仙人草,又称凉粉草、草粿草。仙人草原产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在我国以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资源最丰。仙人草有清热解暑功效。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人冻,一名凉粉草,出广中。茎叶秀丽,香犹藿檀,以汁和米粉食之止饥。山人种之连亩,当暑售之。”
仙人草加水慢火熬制10个小时左右成浆液状,再将滤液和番薯粉勾兑,冷却后即成草粿。潮汕草粿,客家地区叫“草粄”,广州叫“凉粉”,台湾叫“烧仙草”,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就是“仙草粿”。虽然它们的原料一样,但在不同的地方做法、卖法和吃法各有不同,反映了各地独特的风俗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陈列馆前的塑像向我们生动展现了昔日潮汕地区卖草粿的情形。清脆的“叮叮叮”的敲碗声,高亢的“草粿哦”的吆喝声,卖草粿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担子一头放着草粿碗(一种阔口浅底的八角碗)、糖粉和盛着清水的洗碗钵,一头是盛着草粿的深棕色陶缸(俗称“草粿缸”)。
潮汕草粿的特别之处,一是“割”出来,潮汕话把“买碗草粿”称为“割碗草粿”。熬制成的草粿带有弹性和韧劲,舀草粿使用扁平浅铜勺,割出一块光滑油黑的草粿,倒到碗里再横竖割两三下成小块。二是糖粉,潮汕地区有“草粿三煞”之说(撒三次糖)。草粿割出来后舀些糖粉均匀地撒在草粿上,再到陶缸里又割一块放碗里,再撒糖粉,如是者三。三是吃法,草粿走街串巷叫卖,不设座位,随卖随吃,人们站在路边,端起草粿碗,吃的时候连勺子都不用,沿着碗边吸溜,吃完之后付钱走人。
在潮汕地区有不少关于草粿的民谣、俗语。
“三四卖杨梅,五六食草粿。”草粿生意是季节性的,农历三四月杨梅可收摘,五六月仙人草采摘制成草粿,是草粿旺季。
“草粿煮熟,天时变局,二碗卖做一。”“南畔浮乌云,草粿卖有存。”煮熟的草粿遇到下雨天易变质,天时变化影响草粿生意,后引申为世事难料,时局的变化莫测令人猝不及防。
“别人草粿别人糖——乱撒。”比喻别人的东西随意挥霍而毫不心疼,讽刺那些拿别人的利益来做顺水人情的人,也指那些因价钱便宜而不加节制吃坏肚子的人,甚至也用来比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新闻推荐
7月28日下午,30多名来自广州和汕头的小记者在龙湖图书馆合胜分馆体验剪纸。在潮阳剪纸非遗传承人陈小燕老师的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