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价值追求、精神内涵、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能够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在德育管理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课堂和实践“双管齐下”,学校和家庭“两端发力”,久久为功,潜移默化,以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引领道德规范的形成。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自身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利用好课本素材,挖掘、讲解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教师要善于对古诗文内容进行处理,通过图画、故事、动画等表现形式,直观、通俗易懂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创新开展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完成传统文化、德育信息输入后,要及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推进信息的强化和行为的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升道德修养,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要结合本地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找准活动切入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他们挖掘背后的思想精髓。
三要强化家庭与学校联动。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浸润熏陶的。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对孩子品格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动协作,及时将教学内容反馈给家长,并在生活中进行强化巩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四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朗读、吟诵经典著作是学习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书籍,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在家里,家长要主动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电视节目,带领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总之,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具特色的思想道德资源,要积极将其融入到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中,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文化自信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汕头市新乡小学 林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伟烽)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结束了!昨天是南海伏季休渔结束后开捕的第一天,中午12时,在各个渔船码头,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