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上蹿下跳,总是闲不下来,看起来孩子特别活泼。有不少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并没有太多在意。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冲动任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孩子又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心副主任、汕头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李艾提醒,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得了“多动症”,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医院、家庭、学校等共同配合,患病群体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坐立不安影响学习
“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被老师"投诉"得不好意思了……”看着身旁的凡凡坐立不安的状态,凡凡妈妈显得有些无奈,跟医师谈起了凡凡的情况。凡凡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刚入读幼儿园时就特别活泼好动,家里人总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也就没有太过于在意。
可是,到了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凡凡妈妈就不时接到老师的电话,说是凡凡总是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四处跑动,无法安静地坐下来听课学习,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常常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跟小伙伴玩耍时还经常起冲突。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老师怀疑凡凡的情况是多动症,于是建议凡凡家长带他去做进一步检查。
于是,凡凡妈妈带着儿子来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凡凡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俗称多动症。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主治医师发现家长配合度非常高,鉴于凡凡年龄尚小不适合药物治疗,于是先期采取行为治疗,在门诊、家庭和学校对其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在家长的全力配合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下,凡凡的症状已有了很大改善。如今,入读小学的凡凡在班里与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还不错。
症状表现影响成长
“多动症”的专业称谓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它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大约5%至10%的儿童,症状出现于12岁之前,多在6至9岁被发现,男女患病的比例约为4至8:1。其中,66%至85%患儿的多动症可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它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动症的临床核心症状有两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和冲动。患儿可以仅存在其中一组症状,或两组皆有。当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这些症状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李艾表示,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难以将精力集中于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当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还经常丢三落四,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听不进去,没有上进心等。多动和冲动表现为活动多,静不下来,上课总是坐立不安,小动作相对较多;对于老师的提问,问题还没听完就脱口而出,交谈中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喜欢招惹同学,在对方表示反感和厌恶时仍我行我素等。
在对多动症患儿多年诊断研究过程中,李艾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多动症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在学校表现差,课堂学习效率低,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加上与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孩子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由于活动多、控制力差又不注意细节,患儿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伤。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孩子这种功能损害还会持续发展,还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其他疾病。因此,及时的诊断对多动症患儿来说至关重要。
药物结合行为治疗
一旦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家长往往会担心:该怎么治疗?能治得好吗?长大了是否就会好?李艾告诉记者,国际上各国都依据医学研究结果,对多动症制定了专业诊疗指南,用于指导专科医生的诊疗行为,而其诊断和治疗是需要医生、父母和老师共同参与的。
根据国际标准,首先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细心观察,通过专业评定量表对疑似患儿进行初筛,进一步确诊则需要专科医生来完成。专科医生的除了会详细询问家长孩子的相关情况、观察孩子的表现外,还会进行系统检查和心理评估,目的是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当确诊为多动症时后,医生会根据循证指南意见,并结合患儿和父母意愿,为患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李艾指出,及时治疗可使患儿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并改善各项功能,而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错过孩子自尊心、社交和自信心培养的关键时期。
治疗多动症主要有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两种手段,目前国际上权威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分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学龄期儿童的治疗主要以行为治疗为主,在父母、老师实施的行为干预未能显著改善症状的情况下,就要接受药物治疗;对于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主要是药物治疗,可同时辅以行为治疗。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医生都会与家长一同根据孩子的年龄、需要、症状严重程度选择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同时治疗方案应随着孩子的情况变化适时调整。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不要简单认为孩子的多动就是天性,要早筛查早识别。”李艾强调,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盲目地给某个年龄阶段活泼好动的孩子随便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但若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易冲动这三个明显特征,并对其学习、生活或情绪造成较大影响时,家长就要特别注意。
由于公众疾病认知不足以及儿童精神科医生短缺,我国儿童多动症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后也仅有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规范治疗。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曾在2014年开展有关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汕头市学龄期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5.9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实际患者人数远远低于临床就诊人数,说明多动症患儿在汕头的就诊率极低。究其原因,将近50%的家长将多动症归结为天性和态度。
李艾表示,如果发现得早、干预及时,大部分多动症患儿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多动症患儿的大脑功能彻底恢复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只要其核心症状一直存在,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生活造成损害。因此,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回到课堂,回到同龄人的世界。同时结合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各方面情况的反馈,定期评估效果,及时复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让孩子获得更美好的明天。本报记者 李德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通讯员洪佳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觉得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一心为民的好警察,让身在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