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1958年实寄报纸信封(正反面)
林树平讲解生动有趣
□本报记者陈珊娜 文/摄
从一枚1958年实寄的报纸信封开始说起,到漫话汕头报纸今昔、重温《团结报》的峥嵘岁月……8月31日上午,一场关于老报纸收藏的专题学术讲座在市彬园警史馆学术交流厅举办。老报纸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是除了广播以外的唯一媒体,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历史的沉淀和缩影。其中既有大事件,也有生活的细节,犹如浩瀚的百科全书,显现着独特的魅力。本次讲座由汕头市社科联主办,汕头市彬园警史馆承办,主讲嘉宾为汕头老报人林树平。
图文并茂讲述报业历史
讲座伊始,林树平简要介绍了汕头报纸的历史沿革,以及汕头市区纸媒的发展情况,接着重点介绍了《汕头日报》的前身——《团结报》的峥嵘岁月。报纸,是时代新闻媒体的重要宣传工具,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党报,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的导向。
创刊于1947年10月10日的《团结报》,是在游击区根据地大北山粗坑村出版的油印报纸。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为了及时报道全国、广东省以及潮汕人民武装斗争的情况、鼓舞士气和安定人心,中共潮汕地委决定出版一份自己的报纸,由此,诞生了《团结报》。
林树平退休前是《汕头特区晚报》副刊执行主编,作为老报人,他对新闻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编辑的收藏版面备受好评,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收藏生活,也让自己爱上收藏,走上收藏这条路。他通过自己收藏的一张张泛黄甚至薄脆的老报纸,为大家讲述了汕头报业,尤其是新中国以来汕头纸媒的变迁。在他的报纸藏品中,有上世纪50年代的《汕头报》(有别于地委机关报的《汕头日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汕头日报》及《汕头报》……其中有不少极具代表性,比较多的还有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或报道特殊事件的汕头及国内报纸,像港澳回归、国庆、神州飞船等。讲座上,林树平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具感染力,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大家也积极响应,真诚分享,气氛热烈。
一枚特殊的报纸信封
回到讲座伊始说到的一枚1958年实寄报纸信封,它是由江苏南京寄往吴县陆墓的本埠印刷品平邮。该件销邮资国内已付邮戳,背销江苏吴县陆墓(支)1号落地邮戳,日期是1958年4月17日。据这枚信封的收藏者介绍,它的特色在于使用的信封是用报纸制作的。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开始。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用报纸当信封使用,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这枚报纸信封的意义在于,它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
讲座现场,80多岁的蔡铭灿老先生是这一时期的亲历者,他感慨道,上世纪50年代初期,整个中国经济不是很好,当时,旧报纸、无关紧要的旧文件,都可以用来制作成信封使用。看到信封,也打开了记忆的匣门。
今天,当我们的目光穿越报业历史的烟尘,那白纸黑字,是恒久的记录;铅墨芳华,是最好的见证。党报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同样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中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前赴后继,积累了丰富的办报办刊经验,并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对新闻规律的准确把握,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时代进步的角度,从小切口窥见大主题,将硬新闻软表达,在真实记录中反映社会进步,在人物故事中展现时代美好,在传播信息中传递主流思想。
无论社会如何变革,报纸以其权威性、公信力等特点,如今依旧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依旧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掘。
新闻推荐
建碳汇林打造“天然氧吧” 汕头市增加森林碳储备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及宜居水平
南澳白鹭生态公园犹如“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本报讯(记者李德鹏摄影报道)森林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符号,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