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展现场
▲“汕头分行一元券”正面
▲“汕头分行一元券”背面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近,市公安局老干科特筹办了一场世界各国钱币展,准备在国庆期间开展,展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现代纸币800多页。而这些展品,正是市公安局退休老干部蔡学忠多年来的“压箱底”收藏。
走进展厅,最先跃入眼帘的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而最抢眼球的是存世仅二枚的广东实业银行汕头分行1919年发行的一元券货币,还有改革开放发行的广东本票……蔡学忠一边指着展品一边介绍:“这是当今世界面额最大的南斯拉夫1993年发行的面额5000亿元的第纳尔、苏联解体前的老卢布、德国合并前的西德马克、刚果共和国成立前扎依尔的钱币,还有外汇券、国库券、钱庄劵、军票、民国币等。”精美又品相佳的各种钱币一时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仿佛打开了一扇世界和历史之窗。
蔡学忠是“老公安”,他爱好广泛,书画、摄影,而收藏钱币,只是他的爱好之一,蔡学忠还是汕头南方画院常务副院长汕头市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在他的书台前,摆着一幅他年轻时的自画像,头戴警帽,剑眉国字脸,双眼炯炯有神。退休后,他更是笔耕不辍,还经常背上画夹四处写生,在他笔下的汕头老街和风景,引人入胜,极具个人特色。今年恰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何献礼祖国,画展已办过多次了,蔡学忠想到了自己的收藏,于是萌生办钱币展的想法。从8月份,蔡学忠就开始整理自己的钱币展品了,目前已布展完毕。他把收藏册中的钱币重新进行分门别类,标注,装置进展示框,再挂上墙,在这个细致梳理的过程中,记忆的匣门也被打开,收藏背后的往事点点滴滴浮上心头。
收藏除了有爱好,还要身体好,怎么好?最关键两点就是要眼明手快。当时,作为汕头职工钱币研究会会员、市公安局干部的蔡学忠,这可是他的强项,优势就体现在当时发现“汕头分行一元券”的过程中。蔡学忠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外马路市政府对面,日本领事馆那里的钱币市场,他经过时,发现蹲在那儿的老头摊上,钱币卖相都不错。走近一看,突然发现16张纸币有一张绿色的,背面花饰、上方“广东实业银行”字样、中央绘一袁大头银元背面图案、下署“汕头”二字。该券正面横式上端为“行进中的火车”图景,下沿署“汕头”及英文地名;图景左右各署“凭票换银拾毫正”、“民国八年一月二十日票”;票上盖有行长“李砚襄印”和“汕头实业银行”朱章各一颗。
他立马上前询问。收藏最忌露底,这“公安”就是经验丰富,且看他怎么问。“这些一张多少钱?16张全拿多少钱?”蔡学忠也不独问那一张。得到回答是3元和48元。“50元,给!”最后,钱都不找,他就搂着16张纸币冲回了家。
回家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查资料,广东的资料查不到,于是就找到当时在上海的我国著名纸币专家吴筹中,据其说当时新加坡、台湾都有很多人在寻找这一张币。当时的《汕头日报》收藏版还刊登过这一事件。在《汕头分行一元券重露真面目》一文中提到:“我国著名纸币专家吴筹中先生曾考证,汕头分行一元券存世只见二张:一张收藏于外国人波革别次基(实物),一在汕张见录于《管江民钞集目录》(照片),在中国迄今尚未发现。该券的发现填补了广东近代货币史的实物空白,也改写了吴筹中先生的考证。”
“民国八年,即1919年,当时汕头火车通车,有自来水、电话、飞机场……港口城市的繁华可见一斑。”“这张南斯拉夫钱币5000亿,是世界上面值最大的钱币。已停止流通,据说1993年前南斯拉夫通货膨胀最厉害时买个面包得花两张这样的币。市面上卖88元/张……”每一张票券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围绕这些藏品,和老朋友们、票友们的交流,就像坐着时光穿梭机,纵横古今。
钱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重要载体,它起源于商品交换的需求,同时它记录着历史的发生和发展的痕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无不在一枚枚钱币上留下记载。现场提前“看展”的老朋友们,纷纷表示,钱币是商品的等价物,也是历史的承载品,这次钱币展,让大家在观赏之余增长知识,放眼世界。
新闻推荐
李广寒老先生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余丹摄李广寒年轻时候的照片。余丹摄汕头地处南海之滨,境接闽台,乃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