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小娟
刚刚荣获第二届“汕头市道德模范”称号的林鹏是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一名资深摄影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坚守在一线采访岗位,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忱历久不变。为把第一手新闻带给读者,林鹏每天奔波在汕头的大街小巷,行走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苦心孤诣,乐此不疲。20年的辛苦耕耘,林鹏为新闻事业奉献了青春、付出了汗水,同时也收获了读者满满的赞赏,受到同事的交口称赞。
不忘职责担道义 笔触镜头利如刀
1999年,林鹏加入新闻工作行列。“记得当年第一次拿到印着国徽的记者证时,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几乎瞬间爆表,时至今日,这份荣誉感仍然是激励我每天迎接各种挑战、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林鹏说。入职20年来,林鹏始终不忘作为一名记者肩负的职责,努力做新闻有心人,潜心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感人事件,传递温暖的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如《一人角膜带给两人光明》、《包机撤侨体现祖国浓浓关爱》、《莱芜岛主10年援救逾百名游客》、《住院陪护,亲情之下的责任》、《关微陷困境,全城掀起反哺风暴》、《汕头医生旅途组织大营救》等报道均得到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弘扬正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舆论监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林鹏说,从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用好这份力量,以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向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宣战。
一次林鹏在市区一相片冲洗店冲洗相片时,无意中听到一些顾客抱怨,自己在礐石风景区等景点游玩时买到假冒胶卷,导致所拍摄的旅游照片面目全非却又投诉无门。林鹏随后对多个风景区的胶卷销售情况进行了解,发现景区内高价贩卖假冒伪劣胶卷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游客在拍摄后一般要等回家送店铺冲洗后才知道买到假货,事后维权不仅麻烦而且取证也十分困难。为此,林鹏写了一篇《劣质胶卷令游客“浪费表情”》的报道,对这一不良现象进行曝光,同时还邀请摄影界的行家向市民传授辨别真假胶卷的常识,让不良商贩无处遁形,真正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扎根基层接地气
有血有肉动人心
作为一名记者,林鹏更多的是扎根基层社区,把目光对准老百姓关心的人和事,采写拍摄了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新闻。如《死囚痛心忏悔 自愿捐献器官》《无良养母厕所禁锢六岁养子》等报道,这些鲜活而“接地气”的报道获得了省、市的新闻奖。
“创文强管”工作在汕头市全面铺开后,作为扎根一线的媒体人,林鹏和汕头市众多一线的干群一样,将推动“创文强管”工作视为己任。每天奔波在各行各业的创文一线,半年的时间里,林鹏参与采写和拍摄的有关“创文强管”的稿件和照片就达100多篇(幅)。在这些报道中,林鹏从“草根”的视角,奉献给读者最真实、有血有肉的新闻,用真实去打动读者,让创文深入民心。
命悬一线抓镜头
伤疤累累无怨悔
进入报社工作,林鹏主要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每有突发新闻总是冲锋在前,力求最贴近新闻现场,让读者通过镜头如同身临其境。1999年龙湖工业区发生一起歹徒持枪劫持人质案,一名从潮州逃窜来汕头的悍匪劫持了一名十几岁的男孩躲在一小屋内与围捕的民警对峙。在接到线报后林鹏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并成功占据了铁皮屋对面一堵残墙后面,从当天下午一直蹲守到次日清晨,拍摄了一组扣人心弦的警匪对峙、最终民警击毙匪徒、抢出人质的新闻照片。次日一整版的《惊心动魄12小时》图片报道将当时紧张惊险的现场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十分震撼,读者纷纷点赞。
为更接近新闻现场进行拍摄,林鹏还经历了一次命悬一线的采访。当时在饶平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行驶在山路上的客车突然失控冲进了山旁的汤溪水库,造成多人死伤。接报后林鹏和同事立即驱车赶到现场,由于事故地点有一段陡峭的小山坡,山坡下便是客车落水的地方。为更接近新闻现场进行拍摄,林鹏一手抓着相机,一手抓着身旁的小树枝一点点往下蹭,不料刚下没一二米,手中的树枝突然折断,整个人便像滑滑梯似的猛滑了下去,千钧一发,一名参与事故救援的消防战士发现了这一异常情况,迅速转身一把抓住了林鹏的摄影背心,救了他一命!
20年的记者生涯给林鹏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珍贵记忆,也在他身上刻下了一道道无法磨灭的“印记”:脚上那采访途中遭遇车祸时留下的几道疤痕,脖子上那一个个采访时被成群马蜂“追杀”留下的硬痂……林鹏说,这区区几处伤疤,是我对新闻事业无限热爱的“印章”,选择做新闻人,我无怨无悔。
新闻推荐
由博纳影业与阿里巴巴影业等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巨片《决胜时刻》,9月20日起在汕头市艺都、合胜、星际等影城影院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