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积极开展万吉工业园区用地出让工作,并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受访者供图
汕头市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杨立轩摄
10月18日下午,汕头市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场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宜华集团等企业、商会(协会)代表就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畅所欲言,对推动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机关效能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功能区、各区(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此次会议指出,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全方位查找汕头市营商环境与先进地区、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吃拿卡要、收受红包的公职人员,破除办事靠关系、遇事就找人的陋习,政企携手共同构筑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是汕头市加快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生动一幕。
事实上,今年以来,汕头市各级各部门不断推动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落地见效。如汕头市超声印制板公司HDI全自动光板检测机、四线通断测试机等两票进口设备向汕头海关所属龙湖海关提出减免税申报,仅用5天便得到批复,减免关税达41.8万美元;聚焦小微企业迫切需求,在城区范围把小微企业低压接电容量由100千伏安提升到160千伏安,实现小微企业接电零成本;开展政策性担保融资,目前粤财政策性担保资金公司累计在保户数137个,在保余额4.25亿元,有效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改革是汕头经济特区的根与魂。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推动改革再深入。在诸多改革当中,汕头市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15个方面230项具体改革任务,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系统集成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
为摸清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现状和问题,汕头市在省内率先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市营商环境展开深入全面评估,形成2017年、2018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指出了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方向,为持续优化汕头市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各级各部门围绕“试点方案”,结合汕头市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实施落地。特别是,每项工作、每个目标都落实了牵头部门和责任领导,建立台账式管理机制,让改革的目标、任务、措施、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可考核,为改革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根据第三方评估,汕头市2018年营商环境排名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第62位,较上年上升了23位。今年5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对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100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价,汕头排名第55位。
新起点,新使命。汕头市明确将对标国内最优最好最先进水平,推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实,致力提升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制度环境“软实力”,加快形成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力争明年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记者观察
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
自1981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汕头市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创造了多个“全国率先”的经验,写就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沿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前,汕头市承担着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使命任务。作为经济特区,汕头市必须扛起“先行先试”的重要职责,下大力气全面深化改革,焕发制度竞争力。
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金钥匙”。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解放思想,树立与新时代特区使命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凝聚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能量。
当前,汕头市要增强机遇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主动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全省全域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汕头力量、创造融入经验;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以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勇气,继续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要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要激励干部作为,拿出一些专门的举措来,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纵深
汕头在制度改革上下真功夫
释放政策新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
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着重提出要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行稳致远。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汕头市瞄准创造型引领型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优化、平台载体开放、金融创新、人才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创新再提速,持续焕发经济特区新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汕头市就“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让政策释放新的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力推“数字政府”改革落地见效
走进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很多前来办事的群众被“5G+政务服务”体验区所吸引,纷纷拿起手机操作体验,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据悉,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是粤东地区首个实现5G网络覆盖的政务中心,这被看作是汕头市在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上取得的新突破。事实上,汕头市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再创营商环境汕头新优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这背后,是汕头努力激活作为经济特区的政策赋能。
今年7月29日,汕头市政府正式印发《汕头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深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落实,搭建全覆盖、高效能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8月28日,汕头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组织召开《汕头市“数字政府”专项规划(2019-2021年)》和《汕头市“数字政府”专项规划(2019-2021年)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由国家、省、市5位信息化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质询和评审。经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汕头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和方案实施后,将进一步加强汕头市“数字政府”建设的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监管水平。
记者注意到,与“数字政府”有关政策规划的有序推出形成呼应的是,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比如,汕头市市场监管、政务服务、公安、税务等单位打破部门界限,合力优化企业开办流程。自今年8月1日起,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从原来的42天缩短至2天,实现开办时间全面提速。
在提升办税便利化水平方面,优化141项征管类业务办理事项及流程,取消893项报送资料,七大类550项涉税(费)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477项办税事项可全程网上办,1134项涉税(费)业务可通过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办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汕头市全面梳理办事事项和流程,推进审批过程标准化、数字化。截至9月15日,“粤省事·汕头频道”实名注册用户超65万人;截至9月30日,上线478项政务服务事项,超过400个事项实现“零跑动”,有效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记者获悉,今年6月起,开展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重点围绕办事证件证明材料,通过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流程优化等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在释放发展空间上寻求突破
汕头市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达到2542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的4.5倍、全国的17.6倍。汕头市清醒地认识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的掣肘。解决人地矛盾已成为汕头市发展道路上亟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如何解决人地矛盾?关键是要靠体制机制创新。记者了解到,汕头市正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导向,积极探索向土地制度改革要空间要效益的新路子。
一方面是激活中心城区低效产业用地,缓解用地供需矛盾。汕头市在全市范围内对低效产业用地进行集中清理、全面认定,按照以用为先、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限期开发、追加投资、转型升级、鼓励流转、土地置换、协议收购,以及提高容积率或建筑密度等方式,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比如,对老园区万吉工业园区,龙湖区积极开展园区用地出让工作,盘活3宗存量用地和1宗闲置用地。同时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目前共有7家园区企业的低效用地开工在建或竣工,用地总面积276.14亩,规划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预计年可创产值15亿元,项目容积率最高达4.3。
另一方面,盘活农村闲散用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质量。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加快推动“三旧”改造、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模式,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权利人以及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解决农村土地粗放利用和空置浪费问题。
比如,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走“资产经营型”发展模式。澄海区广益街道龙田社区居委会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利用征地款和土地转让款来建设通用厂房,不但没有浪费集体的一分钱、一寸地,还实现了土地资产的增值保值。广华工业区年租金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成效明显。
又如加强土地流转,走“土地运营型”发展模式。澄海区盐鸿镇各经联社通过将养殖水面发包发展水产养殖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成为澄海区唯一一个辖属各经联社年集体收入均超100万元的镇。
在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的道路上,汕头市各地积极创新举措,出现不少好的样本和经验。不过,这在当前仍难以“止渴”。
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强力推进土地空间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理顺事权关系,由各区(县)负责辖区内的工业用地、现代产业用地出让,由市政府统筹全市经营性用地“招拍挂”。
无疑,新的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将在汕头“走起”,这一切,旨在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用地保障政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积极发挥金融产业集聚地效应
作为粤东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地,近年来,汕头金融业改革发展中不断取得新成就,金融机构踊跃入驻,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业务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金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从汕头市金融局获悉,在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方面,汕头着力加快“引金入汕”步伐,强化金融集聚效应。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共引进登记注册私募基金类基金企业(含基金管理公司)20家,总规模超270亿元,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扩大金融有效供给,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着力发展科技金融,在推动地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提升机构风控水平。截至目前,引进专业企业在汕设立互联网小贷公司2家。截至9月底,2家互联网小贷累计发放贷款20.12亿元,其中1家实现不良率为零的业绩。进一步发挥金融供给的补充作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截至8月底,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3695.34亿元,贷款余额2135.47亿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是汕头市在推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据悉,汕头通过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动态资源库,及时掌握辖内企业上市意向和进展情况,推动企业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今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两家(广东松炀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全市上市企业33家,在广东证监局备案辅导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4家。值得一提的是,汕头还积极推动“华侨板”发展。截至目前,“华侨板”在板挂牌企业合计607家(股份制10家,有限责任公司597家),涵盖金融投资、生物科技、服装纺织、建筑制造、文化传播、电商物流、餐饮食品等行业类别。挂牌企业以汕头市区为主,覆盖粤东三市及珠三角。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企业赴科创板上市,经初步摸查,汕头科创板上市意向企业12家。截至目前,汕头全市共有金融组织146家,其中银行业机构25家,保险主体机构46家,证券机构24家,期货机构10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融资担保公司11家,融资租赁公司5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1家,粤东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地效应愈发凸显。
采写:黄嘉锋
策划:严亮廖奕文
统筹:廖奕文杨可
新闻推荐
科技创新助力粤东明珠 第十七届省科协学术活动月在汕开幕,“广东青年科学家汕头行”系列活动启动
本报讯(记者郭丹)23日上午,第十七届广东省科协学术活动月活动在汕头开幕,全省21个地市科协同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论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