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保税区经济运行呈现主业突出、进出口增长强劲新态势。
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致力打造成区域创新策源地。
华侨试验区在营商环境、投融资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
先看一组数据:前三季度汕头保税区实现进出口18.46亿元,同比增长60.9%;规上工业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29.1%;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00.59万元,同比增长31.1%。
从数据可以看出,保税区经济运行呈现主业突出、进出口增长强劲新态势。这是保税区强化保税功能、突出保税主业,出实招优化营商环境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汕头市三大区域发展平台之一,保税区承担着加快转型为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任务。该区积极学习借鉴其他综合保税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对照对标综合保税区验收标准和“五大中心”的目标要求,围绕卡口、查验平台、仓库、围网等八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科学做好详细规划方案,梳理归类现有企业和建设项目,提早规划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夯实建设汕头综合保税区的基础。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并继续扎实推进,有望于今年获批。目前,保税区加快完善确定综合保税区建设方案,确保汕头综合保税区获批后尽快投入建设。
与保税区突出保税主业不同的是,汕头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致力打造成区域创新策源地。该区推动与高水平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建立产学研联系,高新区科创孵化基地投入使用。瑞祥增材制造研究院、广油美联新材料研究院、天悦食品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成功入驻,中国联通粤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孵化器、华为汕头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中心启动建设,产学研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该区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叠加效应和优势互补作用。目前,高新区正依托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加快建设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
而华侨试验区则肩负着“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兼具“侨”和“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在营商环境、通关制度、社会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资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如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优质高效承接和行使市政府下放的行政管理事项;创造了“特区+”速度效率,仅用3个小时便完成华润基金的注册工作,潮商中心大厦项目从接手、申报到挂牌工作在12天内全部完成,赢得了各界的认可。
尤其是亚青会主场馆选址华侨试验区辖区内,为该区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借此契机,华侨试验区全力以赴推进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建设。用时5个月,完成一般需要一年半完成的前期工作。7月底,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同步有序推动一、二、三期项目建设。待2021年建成,这座约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将在汕头东海岸新城崛起,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新名片。
仔细分析上述三大发展平台,不难看出,这三大平台的发展道路虽有差异,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且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开放。其中,保税区将做好跨境电商服务、进出口贸易、展销中心等业务;高新区积极推动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搭建与以色列、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华侨试验区加快发展特色金融产业,继续加大力度发展金融产业特别是跨境金融,推进金融创新聚集发展等。
开放带来进步。从三大平台的规划范围来看,保税区、华侨试验区集中在市区、濠江区东部沿海及临港区域,高新区经扩区后向西延伸至汕头与揭阳市界区域,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的空间发展格局。
随着各功能平台差异化和互动发展,逐步释放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形成规模效应、聚焦效应,实现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届时,汕头中心城区将实现全方位扩容提质,进一步夯实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推动形成“潮汕揭都市圈”。
纵深
三大平台奏响精准招商、加快建设、政策支持“三部曲”
项目引领夯实内生发展动力
今年华侨试验区列入省市的重点项目有10个,前三季度累计已完成投资39.86亿元。其中,泰盛科创园完成投资9.79亿元,为年度投资97.86%;明园国际科创金融城完成投资5亿元,为年度投资83.33%。
这是试验区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缩影,也是三大平台做强做实载体的其中一幕。
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推动开放再扩大,把建好用好开放平台载体作为重要突破口。要进一步统筹资源,创新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保税区、高新区、华侨试验区等平台做实做强,更好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用好平台的前提,必须要先建好。那么如何建好?汕头在推进三大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进展?南方日报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并进行一番梳理。
精准招商引资引进优质项目
巢已筑,引凤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被汕头市委、市政府放在了突出位置,成为建好用好三大平台的重要突破口。保税区、高新区、华侨试验区都把招商引资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三大平台分别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符合地区功能定位的优质项目。
保税区多次组织外出招商活动,采取项目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仓储加工、保税物流配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金融保险等产业项目13个,投资总额44.6亿元。其中,6月底赴深圳成功举办招商推介会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集中签约项目11个,涉及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精细化工、销售服务等方面,投资总额38.75亿元,合同销售额20亿元。
高新区成立招商引资(智)工作领导小组,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力组织领导。通过多方渠道,积极引进高质量项目。目前,在谈主要项目有汕头生物医疗产业园项目、汕头中以国际科技孵化器项目和中南高科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华侨试验区组团参加第五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多方位宣传推介试验区的投资环境。加强与保利地产、融创中国、招商蛇口等知名企业的招商洽谈。截至目前,共有约20个产业项目在跟踪对接,投资方向为会展中心、歌剧院、科创中心、研发中心、总部大厦、健康产业及文旅产业等。
在此基础上,三大平台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招商引资的重点。如保税区表示将多引进符合保税功能、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并加强跟踪对接,推动签约项目落地。高新区将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企业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推进该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华侨试验区将加强与招商蛇口、融创中国、保利集团等企业对接,争取两到三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尽快落地。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要做实做强三大平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是关键一环。记者获悉,保税区、高新区、华侨试验区都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之一,三大平台纷纷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精心谋划、推进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为新一轮高水平发展夯实基础。
保税区扎实推进星辉年产30万吨聚苯新材料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近期可开始试产。康泽药业粤东总部基地项目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今年年底建成运营。宝能国际供应链物流中心D09地块正在加快施工建设,主体工程已建到7层,预计今年底封顶;D10地块正在进行打桩工程。领域跨境电商产业园已于8月份全面动工,正在抓紧建设。
高新区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精心谋划、推进一批产业项目、平台项目建设,对已经落地的项目抓好服务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督促其尽量早投产、早见效。截至目前,共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0703万元,其中工业投资7713万元,技术改造项目投资4332万元。
华侨试验区全力以赴推进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建设,项目一期已启动软基处理及管桩施工,完成体育场内足球场、训练场、会议中心等部位塑料排水板和围封淤泥搅拌桩施工,以及体育场、馆旋喷桩硬壳化施工,累计完成管桩试打约150根。同步推动二期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在今年底把“一场两馆”近4000根桩基全部完成施工,明年进入场馆主体工程建设。
加快创新驱动提供政策支持
尽管汕头三大平台规格相对较高,但面临着大项目缺乏、集聚集约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此问题,汕头市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三大平台及各地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快促进工业企业上规模,做大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近日,《汕头市促进工业企业上规模若干政策》出台,对汕头市新升规工业企业和新注册工业企业实行为期三年的奖励。如对每家新升规工业企业三年共奖励40万元,新升规当年省奖励20万元(以省政策为准),新升规后第一、第二年市对仍在库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新注册工业企业落户后,两年内营业收入累计达2亿元(含)以上,且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市、区(县)分成两年累计达到500万元(含)以上的,市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
在此之前,高新区出台加快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16条措施,以“真金白银”招才引智,鼓励创新。例如,支持院士(团队)、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等围绕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在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创新)中心,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含)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贴。据悉,16条措施政策覆盖面广,奖励幅度大,政策内容丰富实用,将有助于高新区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
此外,依托高新区、保税区和华侨试验区三大平台建设,汕头市正加快华为汕头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跟进服务中国移动AI研究院、中国联通汕头研发中心落地建设;启动“政产研·智助强企”工程,已完成20家轻工装备企业2轮调研、14家模块化诊断、2家现场提升辅导;支持汕头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城加快发展,推动设立中国(汕头)潮商工业设计培训基地。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增创侨乡优势助推平台建设
侨资侨力丰富是汕头独特的优势。汕头不断探索引侨聚侨新途径,在贸易、投资、金融、通关、公共服务、侨务管理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举措,发挥潮商大会、粤东侨博会、侨梦苑、新侨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广泛凝聚潮籍华侨华人力量,吸引广大潮商到汕头投资兴业。
而三大平台可以说是汕头最佳的开放合作载体,备受广大潮商关注。尤其是华侨试验区以“侨”字为内涵,正在加紧推进试验区政策争取工作,对原上报省政府请求国家和省支持的政策事项进行修改完善,并于8月上报省政府审定。
当前,华侨试验区正在加快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推动东海岸公司与深圳蚁象供应链公司合资成立“汕头华侨试验区华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供应链管理服务等非牌照业务,并成功引入在深圳有经营数码产品供应链服务良好经验的企业。积极推动“华侨板”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负责实施汕头非上市股份集中托管业务。
截至9月底,“华侨板”合计注册、挂牌企业604家,累计实现融资超2亿元;华侨母基金下设的科创子基金已投资项目1个,并已在汕头市筛选、走访了约30家企业进行项目储备。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
摄影:杨立轩
新闻推荐
行为规范 用语文明 热情周到 汕头市12家异地商会向“新汕头人”发出创文倡议书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作为在汕外地人,我们既是城市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城市创文的参与者。在汕爱汕,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