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马路是汕头一条极具特色又有代表性的马路,见证了汕头发展的历史。探寻城市记忆,守护城市文化。日前,收藏爱好者林炜毅根据1915年的汕头地图和本人收藏的珍贵明信片,串出了外马路这条老街的成长脉络,向市民讲述汕头埠旧事。
日前,由汕头社科联主办的《图说外马路》专题活动在汕头彬园警史馆举行。主讲嘉宾林炜毅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海关关史陈列馆看到了一张印着海关照片的日本老明信片,非常感兴趣,于是引发收藏热情。他从网络等各种渠道开始收集,后来发现还有地图、照片等,于是成系列地收藏。到目前,他已收藏有关老汕头的明信片170多张,其中有老汕头人早期的生活,如榨糖、剃头等,外马路的明信片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林炜毅介绍,外马路西起商平路,东至三让路,全长2681米,宽18.3米至40米。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是小土路,1924年至1928年始铺筑成完整的马路,其时长3396.7米,宽20米至27米,马路临海而故名外马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外马路改名为中正路。1949年汕头解放复名外马路。1968年改名为东方红大道。1975年再恢复外马路之名。从上世纪2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外马路一直是汕头市区最宽最长的主干道。
外马路见证了汕头发展的历史。开埠初,各国列强把外马路一带看成必争商圈,纷纷聚居,从而欧式建筑云集。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沿路有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市图书馆、市邮电局、市中心医院、学校、商店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当时城市政治和文化中心。
林炜毅通过马路建筑物的变迁和路面的建设情况,分外马路的起点、海关路和大马路三大部分,为大家详尽展现了外马路的今昔变化。老明信片展示的是汕头埠外马路的旧貌,有意思的是,2018年,时隔一个多世纪,林炜毅在当年拍摄老明信片照片的同一位置,重新拍摄照片,新颜旧貌形成有趣生动的对比。随着屏幕上翻过的一帧帧老照片,大家的记忆之门仿佛被重启,在现场交流分享时,气氛非常活跃。
有人对其中一张汕头美璋照相发行的1900年明信片非常感兴趣,因为从照片的左边可以看到远处是一座水塔的上部,可见当时汕头已用上自来水了。
现场,看到关于美国领事馆的明信片时,彬园警史馆的朱奕毅馆长还分享了一件他在走访过程中的故事。他遇到一位住在新兴路头的陈姓阿姆,据阿姆说,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时,那天刚好是端午节,日本飞机来轰炸,她和家人赶紧跑到位于外马路的美国领事馆去躲藏,因为当时她有一个亲戚是美国领事馆雇佣的工作人员,于是得此方便。等到轰炸结束后,他们才回家。朱馆长表示,从这件事可以佐证现已不复存在的美国领事馆当时处于外马路汕荫巷这个位置,因为和新兴路不远,所以阿姆一家才在情急之中过去躲避。
当天活动上,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似乎都在努力将记忆与明信片进行重合,并相互热烈讨论着这条街的往事。汕头埠的独特魅力也在讨论声中不断延续、发酵。
新闻推荐
消防员在演练。濠江,地处汕头海湾南岸,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秀丽的山林,以及广袤的农村。高速穿城而过,濠江有了动态之...